前方高能——有劇透,點開慎重。
年輕時一個偶然的際遇也許會影響我們一生。
電影開始呼嘯而來的電車就把故事拉回到了1922年的夏天。
如果那天米夏沒有走入那個街角,沒有遇到一個漢娜的女人,會不會背負著一個秘密疏離的過大半生。
青春期的男孩是受不了誘惑的,在遇到漢娜之后,跌入了情欲的世界。也許在外人看來應該是不倫之戀,懸殊的年齡差距身份差距,一個是學生,一個是電車列車員。漢娜沉浸在米夏的朗讀聲里,沉浸在文學的繪聲繪影里。米夏深深的依戀這段關系,說不清是情欲孤獨還是戀母情節。年少的愛情是易逝的,雖然他們度過了很多愉快的時光,那個15歲的夏天,漢娜還是不辭而別了。至此漢娜一直在米夏的腦海里揮之不去,陽光可人的女同學頻繁示好都不愿意接近。他的憂郁內斂沉靜的氣質一直吸引著漂亮的同學,可他不為所動。直到讀法學的他在法庭里聽到了她的聲音,自此他就陷入了痛苦之中。對曾經是奧辛維斯集中營看守者的審判,給本身灰暗的米夏蒙上了更深的陰影。
法庭上的審判,是一大亮點。面對法官的質問,漢娜一一的承認,并且毫無疑問的很干脆的任務,就是應該那樣做。
在教堂遭遇炸彈攻擊失火之際,作為看守者的她們并未打開教堂的門,僅僅是為了避免失控,避免混亂。也許那尖叫哭泣大火都不曾喚醒她們的人性,在這里不討論納粹是不是真的對他們有“洗腦”,也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評判這個行為。
做為一個看守者的職責就是看著囚犯,抱著這樣信念,他們盡職盡責,同時在無意識中也是成為納粹分子的殺人機器。戰后很多人討論這個現象,是集體無意識?還是從眾行為?
面對這樣的殘暴的大屠殺,沒有人站出來說是不合理不應該?換做是你,你會做出怎么樣的選擇?個人很難站到群體的對立面,為了所謂的安全感,很多時候泯滅人性的暴亂就是這樣發生的。
回到電影中去,旁聽的觀眾聽到漢娜的證詞憤怒的聲討不絕于耳,而米夏低頭扎在椅子背后不愿看到這一幕。事情發生了轉折,當其他看守把罪名強加給漢娜說她是看守中的主管,企圖栽贓她,說是她起草的報告,在面對法官要求比對筆跡的要求下,漢娜語塞,歷經幾分鐘沉默,她說沒有必要了,眼淚從臉龐滑了下來,她認罪了,最后被判處終身監禁,而米夏沖了出去。他發現了她驚人的秘密,那就是漢娜根本不識字,他保守著個秘密,糾結是否要說出來,關鍵的是
有意思的是和法律老師探討的關于法律,老師說了很經典的一句話,法律是狹隘的。我不知道是什么讓米夏沒有去探視漢娜,猶豫再三,離開了。
等漢娜20年監禁即將刑滿釋放之際,米夏來接她,替她安頓出獄的生活。一句“你長大了,孩子”道盡了滄桑。20年未見兩人都變老了,歲月真的很殘酷。在這20年時間里,米夏的錄音帶溫暖了漢娜的那些黑暗的日子,也讓漢娜學會了寫字,當漢娜寫信給米夏時,米夏把信收了起來,并未回信,而是用一盤盤的磁帶回復漢娜,我不知道是米夏是什么心情?無法面對?還是用這樣沉默(有聲)的行動,去幫漢娜。這期間有愛情嗎?成年之后的米夏如何面對這段感情,荒唐?抑或是真實的痛楚?可以知道的是,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生命中的第一段感情,初戀總是令人刻骨銘心的。
再見之后,已是滄
在相遇后,米夏問漢娜有沒有想起過去?
很難去評判這個人物,她是否真的是沒有悔意的?
如果沒有,當時為什么要去幫助一個生病的孩子,而在教堂聽到唱詩班的小孩子們的歌聲淚流滿面又是什么?懺悔?觸景生情?
一方面做她為小人物的命運的悲哀,同時也肅然起敬,因為為自己不識字而自卑感到羞恥。寧愿放棄自由也不愿承認自己是文盲。在這里,我在想,是她不愿意接納自己嗎?還是說過度自尊,一個人看待知識文化比生命自由都重要。同時,當她把自己的所有歸咎于自己不會閱讀,不識字,這又如何理解呢?正是因為學識比較低,所以才“盲從”,沒有選擇的意識?在這里我不清楚是否漢娜和米夏之間隔著很深厚的文化鴻溝。
我不能理解的是,在漢娜服刑的這幾年米夏從未去看過,他是否知道他是漢娜堅持下去的信念。同時,又夜以繼日的錄制音頻郵寄給她,這是愛嗎?米夏的不能承受之重是什么?他是為自己曾經的“荒唐”而“羞恥”?他不能面對什么?是什么讓他覺得不夠坦誠,不愿意與人接近?是什么原因讓漢娜在最后的幾年自暴自棄了呢?在最后選擇自殺結束生命又意味著什么?是謝罪?而可喜的是,在最后她選擇把遺產留給那個集中營中幸存的小女孩,這算是一種補償或者是贖罪吧。
整體來說電影的表現力還是很強的,前面用了半個小時描寫兩人的情愛依戀關系。采用雙線穿插敘述的方式展開,而后面男主的著墨畫面刻畫的很傳神,很多細膩的心理描寫也意味深長。據說小說更值得一讀。期待能更深層次的理解電影,理解人。最后說一句,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編制自己的意義之網。你的生活是你凌駕于意義之網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