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偉大的小說,也是一部偉大的電影。其中有很多點耐人尋味,最明顯不過的就是貫穿始終的一個主題——希望。不過,今天,我倒是想對于電影中提到的 “制度化”來做一些討論。
首先,與制度化有最直接關系的,便是管理監獄圖書館的Brook了。最能體現他這一點的有兩件事情。一是他在知道自己可以獲得假釋之后企圖使用傷害他人的方式好讓自己能繼續留下來。另一件便是他假釋之后由于無法適應外界的環境,也無法回到他曾經帶了四五十年的地方,最終選擇以上吊的形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對于Brook之死,大家都不敢到意外,Red 評價說他是被制度化了,這里才是最適合他的地方。 他還說說,在這里待得時間久了,大家慢慢的都會被制度化的。果不其然,Red 獲得假釋之后,一開始,他住著Brook 曾經住過的旅館,做著Brook 曾經做過的工作。 并且險些,他險些也要步上Brook 的后塵了。
制度化的不好之處已經在Brook 身上完美的呈現了。它讓人們照著制定者制定的框架去生活,學習,甚至是去思想。當他們適應目前的生活狀態之后,突然某天,你強行把他剝離開這個制度。就如一個襁褓中的嬰兒在寒風中失去了襁褓一樣,很多人會很難適應這突如其來的改變。承受能力差的,就會像Brook一樣,覺得人生沒有意義,去到了世界的另一頭。
生活中制度化的東西很多,比如說中國的教育制度。我若問你,學習的好處。很多人都會說,增長知識,開闊眼界。大多數人的看法都會差不多。這時候我就要告訴你,這就是制度化的作用或者特征之一,培養一樣的。假如說我們追溯現當代中國的義務教育體制的源頭,你會發現其實它起源于19世紀的普魯士。當時政府創辦學校的最初目的并不是想要提高國民素質之類很高大上的理由。理由很簡單卻也很殘酷,當時的普魯士在打仗,他們需要一批堅定頑強的,在戰爭中不會退縮的人們去幫他們打仗,于是他們創辦了學校,想要以這種教育的形式去培養一批一樣的,堅定不退縮的下一代。
我們似乎都在別人為我們的制定下生活著。在家里,父母希望你做他們希望你做的事情;在學校,你正在“享受”著義務教育體制;在公司,他們又想把你們培養成他們所希望的員工模樣。。。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倘若沒有人去提醒你世界上有這種東西存在,一般的人靠自我意識應該是察覺不到的,因為大家都是一樣的。
試想一下,這其實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假如說你所接受的信息都是人家希望你所接受的,那么你就是被制度化了。比如說,我們所接受的娛樂信息,都是經過媒體加工渲染來告訴大眾他們想讓你們以為的事情;很多有關國家歷史上負面的報道其實都已經被屏蔽了。
制度化也有好處的,畢竟人是要social的,要social,就難免會有各種各樣的規則來讓大家變得差不多以便讓更高一層的人進行更好的管理。身在制度中,完全沒問題,幾乎人人都是被制度化的。然而重點是,我們能否去識別自己被制度化了。倘若自己發現自己被制度化得太過,我們又是否敢于跳出這種制度,去尋找一個全新的自己。
電影中Red由于去完成了對Andy的承諾,讓他得到了一個能夠勇敢跳出制度化,去發現一個全新的自我的一個機會,讓他能夠在一個脫軌了40年的社會有新的希望能夠活下去。那么,平常人如你如我,是否也擁有這份勇氣或是這樣的契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