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開會,團隊的幾個人說要排隊體驗沙盤,昨天漠子先體驗了一把。
本來是沒啥咨詢目標的,就是體驗一把,結果證明:不論成長多久的人,哪怕如漠子,很多人心中的女神,依然有困惑,依然有需要克服的功課……
先來看看可愛率真有智慧有魅力的漠子的沙盤作品吧,《蓮心語》如她本人:純粹、美好、簡單、內斂同時散發著清香和光芒。
她說自己時不時感覺“能力不夠”,但同時腦海里會浮現一個聲音“我就是這樣的人”,她困惑自己是不是有被限制的信念,帶著好奇試試看能不能從沙盤中得到答案。
陪伴梳理中,她更深刻的看到:原來還是在于童年的小女孩在不斷的想盡方法討好媽媽的時候,當媽媽責罵自己的時候,自己會認為“如果我做的再好點,媽媽就不會生氣了,我還是不夠努力,我不夠好。”
覺得“能力有限”原來是內心覺得“自己不夠好”,這也是我們很多人都有的心結“不夠好,不夠可愛,不夠有用”,只是很多時候我們沒有覺察而已。
看到未必立刻得到解脫,還需要我們借由一次次的同類情緒激昂事件時,一次次的用內在好父母去撫慰內在受傷的那個小小孩,一次次的縮短被激昂情緒控制的時間,好比我們身體的疤,好了,傷痕還在,但不痛了。
穿越悲痛之后得來的接納的力量更柔軟,也更堅定,更有力量……
沙盤游戲就是如此神奇,一方小小的沙箱,惟妙惟肖逼真的沙具,短短一個小時的陪伴,就讓我們看見自己,了解自己,撫慰自己,從而接納自己,醫治自己……
有這么神奇嗎?全憑我自己說,誰信?那來看看漠子發的圈
沙盤游戲,就是通過咨詢師的陪伴和啟示,讓來訪者看到自己的心,看到自己的潛意識,進而進行反轉。這樣的過程是一個自我醫治的過程,這樣的過程讓我們學會接納自己,讓我們發現并接納那個最初的本真的內在小孩,而這個內在小孩正是我們的力量之源。
如果是孩子做沙盤游戲,通過我提供的沙盤報告可以幫助父母更好的“看見”自家孩子的心,更重要的是孩子在制作沙盤的過程中,即使不用語言,她的內在也已經進行了自我整合,所以說沙盤游戲還特別適合那些語言能力還未充分發展或言語能力有障礙的幼兒。沙盤游戲還可以擴展孩子的思維,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還記得一個12歲女孩做完沙盤,當她媽媽看完沙盤報告,哭了,說:“沒想到,我的孩子承受了這么多,我還一直怪她,還對她發脾氣。好心疼…..感覺對不起我女兒。”媽媽“看到”女兒的心后,自己也柔軟了,更容易理解孩子了;而女兒呢,就一個多小時的沙盤,孩子說“很舒服,很放松”,晚上母女倆躺著床上聊天,媽媽后來感嘆說記不得有多久了,感覺兩個人的心是貼在一起的,暖暖的,很幸福……
“感而遂通”,看似你在挑選沙具,那默默無語的沙具也在挑選著你,至少,是你的無意識透過那沉默的玩具模型,讓你來表現其存在的意義和作用,這其實就是一種心靈感應。
神奇的地方就在于:沙游治療的力量與決定性因素來自于游戲者的內心深處,而非外在的治療或影響。作為游戲咨詢師,其作用不是指導或引導治愈,而是喚醒游戲者內在的指引者,起到翔與守護的作用,發揮陪同與共同的效果。
沙盤游戲,得之于心,用之于手,形之于沙……..
來吧,通過你的手把你的心呈現在你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