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個體】每期個人留言匯總(第四-五周)

4-1比學習技能更重要的,是遷移技能

1.你有沒有做成過這樣一件事——多年后回想起來,那件事給你的幫助極大,那期間提升的能力很大程度成就了今天的你?

2.簡單地描述下這件事,然后根據你剛學到的知識、技能和才干模型,分析下你到底從中學到和遷移了哪些技能和才干?

——相關思考——

受前些年學過的一些知識的影響,包括剛學過不久的習慣養成方面的知識,都會強調一個底層邏輯,如元知識、元習慣,今天講的可以遷移的能力,應該也屬于元能力,是在各行業各種情況下基本上通用的能力,學會之后就可以一通百通。

【問題一思考】過去在銀行工作因為自己屬于比較慢條斯里的類型,辦業務的量明顯落后于其他員工,不太受領導喜歡。但自己一直有個習慣,就是記筆記,所以很多時候,可能別人忘記落實的事情被我落實了,加之慢條斯理的人比較細心且自己不僅愛記筆記,寫作能力也還可以。經過三四個月忽然某天就被認可。原因是1、寫的行內動態能被分行公布在互聯網,為支行爭光(技能帶來的)2、辦理業務雖然少,但出錯也少,能較快的落實一些事情(個性轉化為能力)。直到后來我離開那個單位的時候,領導表現出很大的不舍。而我自己學會了,在沒有認可的時候也堅持做對的事情,把事情做好做精,因為沒準哪天就可能因為你某個事情做得好,而獲得收獲,就算沒有外部帶來的收獲,但自己總是能在這個過程中弄明白一些事情的,因為獲得了元能力。

【問題二思考】現在不只是在工作中,其實在橙子學院也是本著這個原則做的。讓認真不僅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能力。其實開始并不知道怎么回答這兩個問題,直到今天橙子內部小伙伴真誠邀請我去參加下個月的論壇及節日,我在想,可能是我把一些在面對工作上的態度放在學院里面,因為我想收獲除了認真(說大點是不是可以說有點匠心精神?)、耐心還想收獲其他能力。而我也發現,一個邏輯,就是元能力、元習慣不能直接培養,需要通過知識、技能、才干的不斷積累形成。而其中的技能是橙子學院現在傳授的重點內容。除了這一點,其他兩方面需要的更多是我們的自行修煉。

——結構化輸出——

G:【能力遷移】能力包括知識、技能和才干,能力可以組合也可以拆分,在遇到新鮮事物和環境的時候應關注可以遷移的能力,從一個領域遷移到另一個領域,不需要重新修煉。

1、【能力關注】遇到新鮮事物,關注可以遷移的能力。

2、【能力三核】能力是由知識、技能、才干三部分構成:

(1)知識:各行業的知識、熟悉投資流程、了解各種商業模式

(2)技能:快速學習、數據調查、結構思考力、情商、談判能力

(3)才干:關鍵時刻的決斷力、一流的洞察能力、個人魅力

3、【能力組拆】能力可以組合也可以分拆,從一個領域遷移到另一個領域,底層邏輯一致,不需要重新修煉。


4-2 像頂級跨界高手一樣,萃取你的核心能力

——相關思考——

聽完音頻后的第一件事,是上網查《12個工作的基本》這本書,找到12種能力。然后打開發刊詞,回顧當時的信息圖里面提供的能力列表,全部列出來進行梳理。對照檢查自己大概有哪些能力,沒有哪些能力。對于沒有的能力先放在一邊,作為以后培養的重點,對于有的能力,要分別匹配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證明自己確實有這樣的能力。以上敘述的這個執行過程是不是可以說我有快速學習的能力,抓住古少俠今天講的重點,立馬挖坑開始學習,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把所有的能力都總結在一起,然后和自己進行匹配。具有結構化的能力,把能力分組,具備的和不具備的,分別采取不同的對策,有給自己當教練的能力。而這一切又是一個設計的過程,是不是可以說具有一點戰略能力?

但總得看來,我的能力還是集中在產品能力模塊下的學習思考方面,也就是說學習思考能力是我的核心能力。想了一下大概是自己總覺得自己知道的不夠多,渴望吸收更多的知識,并且在工作上和生活上總希望通過學習思考帶動其他方面,但也反應出來精力過于集中,對于自己特別不擅長的,諸如溝通能力其實投入的精力還是很少的,比較少能想出相關的案例。對照檢查,是個不錯的方式。而我的學習能力是可以遷移到各個領域的,能快速適應任何新的環境,馬上學會那個領域的一些基本知識、技能等。

——結構化思維——

G:【能力萃取】三步能力萃取法,從過去的成功事件中,提取出來能力精華,然后放到另一個領域中的能力

1、找到一件成就事件

2、去催一個能力名詞,最好是不明覺厲的

3、落實到一個新的領域


4-3 ?樂高式能力結構

1.你做過哪些正遷移或者負遷移的事?

2.如果你是一盒樂高積木,你會修煉哪三種能力作為你的核心模板?

——相關思考——

今天最觸動我的一句話居然是“如果你是學習控,盡量避免同時練習太多相近的技能,否則可能容易互相產生負遷移,什么都沒學會。”還沒有過完今天就完整的體驗了這句話的意思,之前因為沒什么特別的安排,所以多樣的練習都能順利完成,但沒給自己留余地就是這樣的,來了一個特別的事情需要處理,然后就分分鐘做不好自己了。焦慮、糊弄、自我否定的負面情緒遷移了破罐子破摔、不能接受不完美的拖延。因此今天的思考和總結放到了這么晚的時候才做。如果利用每天三件事和小確幸的模式,應該就不會如此。每個能力也不會形如浮云,都能在一天中落實到位。這一點確實值得反思。

【問題一思考】負能量遷移的事情舉一個自己常犯的。強大搜索能力有時候會讓自己陷入時間黑洞,只是不停地搜索追溯下去,但其實忘記了最初的目的。

【問題二思考】對照可遷移能力列表,我希望發展預算管理的能力,能把現有資源最大化的運用起來;發展應對最后期限的壓力的能力,能讓自己強大起來;發展教學和教導能力,讓自己的想法傳授、散布出去,以此和更多同頻的人產生連接。


——結構化輸出——

G:【樂高式能力結構】能力是一套可以有不同拼裝組合的樂高積木,它的遷移可以是正向的也就有可能是負向的,運用三個策略,讓不同的能力在對的角色中發揮作用。

1、【正遷移】兩個技能輸入一致,輸出一致

2、【負遷移】兩個技能輸入一致,但輸出不同或相反。

3、【遷移策略】三個策略包括:

(1)能力練好了才能遷移。

(2)找到新舊能力的關系和類比,清楚哪些要遷移,哪些不要遷移。

(3)盡量避免同一時間多線條學習,相互之間造成干擾。


4-4 高競爭的不確定時代,你該做通才還是專才?


圖片發自簡書App



——相關思考——

首先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在問答的內容里是沒有插畫師蟈蟈的配圖的,于是我嘗試給古少俠的問答環節配圖(今日圖片已配,用的是創意思維訓練的方法)。這個過程也是技能積累的過程,感覺比寫結構化輸出更燒腦一些。

通才和專才的關系也隨著自己的配圖進一步理清。T型結構讓自己認識到到底應該如何平衡通用能力和專業能力。一直沒有放棄通用能力的學習,在專業能力上個人覺得除了工作需要的專業能力,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歡的領域把它打造成自己的專業領域。慢慢地才能變成傳說中斜杠青年。所謂斜杠,其實有一個核心,就是他們必然有在其中一個領域是精專的。“在一個領域不斷地練習”不說一萬小時,但它帶給我們的絕對是一種深入的思考和實踐,從而一定程度上也能產生一通百通的效果。

——結構化輸出——

G:【通才與專才】高競爭的不確定時代,做通才還是專才取決于行業的不同。面廣的可遷移的通用技能經過一些方式可以轉化為面窄的具有獨特性的專業技能。應努力做兩者結合的T型結構的人才。

1、【T型結構】能力優秀的人才呈現T型結構,具有通用技能和經驗見識也具有專業能力。

2、【不同行業】門檻低競爭大的行業更需要培養通用技能,門檻高領域窄的行業更需要培養專業能力。

3、【才能轉化】可遷移技能通過自我管理、方法論、思考方式等技能和自律、積極等才干可以轉化為專業能力。


圖片發自簡書App

假裝在思考比著手去做去練習簡單得多,因此多數人習慣把時間比例安排成思考遠多于實踐,但實踐出真知,這也可能就是為什么只有少數人才是優秀的人,而多數都是平凡的大多數。

自我成長修煉鄙視鏈,同樣解釋了人們喜歡容易的東西,刷朋友圈扒拉扒拉手指即可,而實現通用技能和專業能力的T型結構需要大量的練習和不斷的精進。

每天看訂閱專欄如果不練習的話其實也是然并卵。最低層次的輸出應該是描述一遍,其次是些這樣的思考記錄以及整理畫圖。高層的應該是想辦法落實在行動上,解決具體的問題。比如用正遷移將關心家人的技能遷移到幫助社會上更多的人等等。

5-1有一個問題能讓你放棄存量,徹底清零

1、假如今天你的組織倒掉,你會憑借什么找到更好的下一份工作?

2、假如今天你的行業開始轉型,你會憑借什么進入一個新的領域?

——問題思考——

我一度擔心自己會失業然后成為一個坐家,卻不是我想要成為作家。從上周的能力遷移分析中發現我最大的能力是學習力,還有整合能力。加上之前在工作上的積累,找一個相同領域的工作(積累帶來的經驗)加上自己的學習力,應該可以找到下一份工作,但自感還是希望不大,自我感覺能力還是相對較弱,比上不如70后有經驗,比下不如90后年輕。所以一直有焦慮,不斷地學習調整自己,發展除了工作線以外的第二條線即事業線。昨天溫習《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的時候看到一篇文章,其中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職業生涯中有兩條線,一條工作線,一條事業線,當我們的事業線還不能滿足我們生活的基本需要時,我們可以通過工作線來養我們的事業線。當我們的事業線發展到可以大大滿足我們的生活所需時,我們就可以從工作線過渡到事業線了。”因此在除了發展工作線,一定程度上還要不斷給自己一個增量,以工作養愛好,并把愛好也做到精專。如此應該就不會擔心組織的倒掉,或者需要轉型的問題,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的。一天24小時對誰都是公平的,但如何用過去的存量在有限的24小時內換取更多有價值的增量,是保證自己永遠不被淘汰所必須的。

——結構化輸出——

【給增量騰地方】一個人的認知需要不斷地完善和改變,拋棄維持現狀的心里安全感,假裝自己一無所知,從增量中補充新知識,讓不具有價值的存量給增量騰地方。

【活著只是沒埋】把認知當做生命的話,那些始終保持穩定的、固有的判斷方式和思維的人早就死了,只是沒有埋。

【所有權依戀癥】對已經擁有的東西迷戀到不能自拔,注意力集中在會失去上而不是得到新的事物上,對損失過度恐懼,且經常認為別人看問題的角度和自己一樣,于是維持現狀無法做出改變。

【假裝一無所知】對現有狀態進行清零,應用在職場上即職場清零術:

1、清零能力,每隔兩年重新評估自己的能力

2、清理簡歷,保持簡歷一頁紙的清爽,刪除沒有價值的能力增加新的能力

3、清零知識,書架上永遠是必讀和要看的書目

4、不斷學習,跨界學習。


5-2你和物品的關系,就是你和自己的關系。

——相關思考——

說起“斷舍離”這個話題,剛好前段時間通過收拾衣柜踐行過,并且寫了相關的思考文章,也算是比較有心得。收拾完以后真的有一種給自己的內心洗了澡的感覺,非常清爽,所以很能理解為什么不僅僅在生活,而且在工作中也需要一點這樣的精神。

只不過這個“斷舍離”三個字還是讓我覺得有點難過,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從小和老一輩生活在一起的原因。我心中也有各種舍不得。但是通過換一種思路的方式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叫做【留存道】。

首先是要有整體的概念,明確“道”的層面,也就是第一、二周講的對未來職場發展、需要什么樣的人的一種認識。

其次要確定“留”的內容,就是自己哪些才能可以和現在及未來相匹配,哪些技能已經過時,哪些技能可以遷移。也就是第三周所講的動態匹配和第四周的能力遷移。

最后是要做“存”的工作,就是將能用于未來發展的能力和準備通過學習新增加的能力儲存起來為我所用。即當前這周所講的內容。

一般情況下人們總是對“舍”的概念有一定的抗拒,所以個人感覺斷舍離并不是特別容易執行,而留存道表面上看起來是一種“得”的概念。我就是用這個觀念將衣柜整理好的,相信也可以用這個概念踐行古典老師所談的職場的領域。這也算是一種能力遷移吧?

——結構化輸出——

【斷舍離】不執著過去,不逃避現實,不擔憂未來的斷舍離。

1、【斷】不執著于過去,減少添置物品。在占有物品的同時,物品也在占有自己。

2、【舍】不擔憂未來,放棄不適合的東西,不囤積物品。

3、【離】不執著于物欲,把物品替換成需要的、合適的、舒服的東西。

5-3 四個策略教你如何在不確定時代,過零庫存人生

——相關思考——

今天利用堵車的一個小時整理了手機APP,給手機騰出了不少地方,刪除了很多同質化的應用軟件,讓軟件從四頁變成了兩頁,瞬間覺得清爽了很多。當然其中也有舍不得刪但其實也很久沒有打開的軟件,總感覺以后某天可能用到,為了不過分為難自己,計劃本周之內一天刪一個,直到刪到剩下的都是每天會用的為止。

感覺古典老師說的堅持斷舍離計劃30天的倡議挺好,決定從隨身物品開始斷舍離。因為自己有做手賬的習慣,所以這個項目從今天開始也列入了手賬中的必做項目。相信30天后,我對物的依戀會越來越少,瞬間想起了李忠秋老師說的“工作高效、生活清爽。”

專欄越來越有意思了,之前只是動腦做輸出,現在從斷舍離開始參與感越來越強,感覺是在踐行變成超級個體的過程,一步一步的在走。非常認同老師開始講的那些話,純刷認知是沒有用的,我們需要身體力行,這樣知識才能真的內化為我們自己的,變成真正的能力。

——結構化輸出——

G:行動起來,確認斷舍離的主角是自己,用三點小妙招成功實現斷舍離。

1、【前提】刷認知不行動會對學習產生依賴而沒有行動力。

2、【原則】清零的主角是自己,而不是物品。

3、【方法】單點突破、聰明舍棄、源頭防范

(1)從垃圾入手,從小地方開始斷舍離

(2)聰明的舍棄法包括,利用網絡出售或轉讓、利用聚會送出、每天放棄一點點

(3)從源頭防范,通過總量限制和每次只買一點點的方法,減少身邊的物品

5-4 ?問答| 資源不足?你該擴大你的心量

——相關思考——

關于清理和整理,我認為最好的方法是:

1、把所有的東西先全部拿出來盤點

2、確定要留的部分,剩下不要的部分扔一邊先別處理

3、針對要留的部分進行分類,分類方式以下次獲取最便利的分類法分

4、按照相同的屬性進行歸類、整理、歸位

5、剩下不要的部分再確認一次,里面有沒有或許別人會覺得有價值的,如果沒有就集中打包,扔掉。

在我最近整理衣柜的時候我其實是先畫了草圖,確認了衣柜的每個格子里面都放什么類型的物品,做到心中有譜,這樣才不會整理到一半抓狂。

清除整理雖然是一個細致的活兒,但其實也是一個需要動腦有大的規劃的活兒,特別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今天我所做的斷舍離是繼續刪除手機APP軟件以及整理自己在家里的學習區,將那些干掉的筆、在也不想用的本子統統處理掉。

——結構化輸出——

G:【斷舍離心法】擴大心量,認識真相

1、【真相】極度節儉=極度浪費

2、【新資源】新資源的購買遵循三公里以內或半小時獲取、“每次主義”的原則

3、【舊資源】舊資源的斷舍離除了要擁有斷舍離的心態,運用MEST方法,對于特殊的三種情況還需要有相應的處理辦法。

(1)對于萬一有用的物品,思考它的囤積成本,至少有重新找到它的成本、保存空間占用的成本和失去體驗新品機會的成本,因此需要斷舍離。

(2)對于別人送的禮物,處理方法應該是留下心意,送走物品

(3)對于一些有紀念意義的物品,思考它過去和現在的關系,是否還讓你有感覺,如果已經覺得無所謂就扔掉,還是覺得很有價值很依戀就留下。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6-1

——相關思考——

很想做,但沒做成的三件事。

1、堅持寫作,直到可以投稿發表。

2、健身減肥,直到體脂率變成23%。

3、精進工作,在組織內實力排到前三。

從行動的欲望、克服障礙、忽略了很多負面信息三個方面分析,對于寫作,不能堅持主要在于無法克服心理障礙,雖然能得到認可,但自己總覺得自己在制造垃圾。可能是把這件事看的太神圣,因為對于練習別的事情就不會有這種感覺,直到由差變好循序漸進是常態。對于健身,問題出在了有時行動的欲望不足,怕累,有時是無法克服貪吃的現實障礙。對于工作,問題出在適應了當下的環境,覺得不進步也還保持在比較不錯的水平,屬于忽略了負面信息的情況。三件沒有達成的事情都比較典型。設定夢想的時候都比較樂觀,但行動起來的話其實并不容易,其中產生的挫敗感也容易讓人退縮。夢想喂飽了頭腦,失敗戳傷了自信心。夢想如果不細化到每天的行動中就只是浮夸,和白日夢沒有區別。在這個方面,有些事情其實我自己也是做的不錯的,比如踏踏實實堅持畫畫三四年。其實經驗都可以移植借鑒,但卻因為夢想受到打擊而假裝看不到曾經有這樣的夢想。這也是一個人之所以平庸的原因吧,夢想太大,身心的步伐跟不上,漸漸就放棄了。所以今天的文章很受啟發。腳踏實地的把夢想拆解同步成現實才是每天該做的事情。

——結構化輸出——

G:夢想有正面作用,也有負面作用,合理利用夢想。

1、【正面】做深層自我探索,挑出困境思考問題,獲得心靈平靜。

2、【負面】僅有夢想會降低行動力,忽略可能存在的障礙。

3、【合理】恰當應用夢想力量,學習更多的策略。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