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rrible Two是我昨天才看到的一個詞語,驚訝于在我面對讓人頭痛的小朋友無助時,竟然有人總結了這一階段小朋友的共性,于是我開始思考,如何讓這一階段的小惡魔變成小天使!
小浩軒6個月到一歲左右都特別乖,愛笑,喜歡探索,感興趣于新鮮的環境與人,所以帶他走遍天南海北也沒費太多心,哈爾濱、新疆、海南,基本上在外面的時光都是燦爛無比的,不生病,不感冒,吃飯乖乖的,可是就在越來越接近一歲半的時點,小浩軒開始對乖寶寶的稱號宣戰了,不是高燒,就是咳嗽,更重要的是每天要干什么,不干什么自己特別有主見,玩的游戲也越來越危險,越來越沒有名堂(這是奶奶經常說的),比如說喜歡把水倒在桌上用衣袖擦,站在放積木的桶子里不肯出來,站在沙發的靠背上往下跳,他的舉動無時無刻不在激怒我,讓我一回家就暴跳如雷,發完火又開始懊悔。直到昨天我看到這篇文章《拋下偏見,讓Terrible Two變成了不起的兩歲》,我才發現原來我把寶寶的成長看作是調皮搗蛋,無理取鬧,如果每天都以這樣抱怨不滿的心態去看待他的成長,我該是一個多么不稱職的媽媽。
“我要這個,我要那個”這是寶寶成長了,有獨立的人格了,會自主選擇自己所愛的食物,所喜歡的玩具,更喜歡用語言表達了,那么期待他能開口說話,期待他能與媽媽交流,結果他真的會了,我卻覺得這是一種煩惱。“不行,不要”,這是寶寶以自我為中心的特殊階段,希望得到家人的支持,寶寶生病了抗拒吃藥,因為藥確實苦,大人都不喜歡吃,小孩子不會強迫自己,所以也是可以理解。“處處喜歡幫忙”,這是寶寶希望能有參與感,所以媽媽拖地會搶著要拖把,媽媽丟垃圾,自己也想拿垃圾桶出去倒,媽媽用杯子喝水,寶寶也想用杯子嘗嘗水的味道,這一切行為都表現出他的成長的渴望,而我又應該抱怨什么呢!
其實惡魔與天使只不過是媽媽思維與心態的一個轉變,換一種心態就能處處留意到寶寶在這一階段給你帶來的驚喜,每天下班回家他都會撲過來抱著我,“問他寶寶愛媽媽嗎?”就可以清脆的回答“愛”。每次有好吃的都會先給媽媽或奶奶吃,然后再自己吃。和媽媽玩躲貓貓的游戲,媽媽換個地方藏都會找不到,然后喊一聲寶寶就可以發現媽媽藏在哪里。自己投籃一只手就可以投進去。把桶和盆戴頭上來回跑就是為了逗媽媽開心。其實小朋友成長的過程既是媽媽的辛酸史又是媽媽的成長史,在陪他一起成長的過程中學會理解、學會包容,學會愛,對于寶寶亂發脾氣冷靜處理,對于寶寶的調皮搗蛋笑笑就好。其實以后擁有兩個小惡魔的我也不知道還能不能淡定平和的面對他們的惡作劇,不過我會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