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希《精神分析案例解析》之第七章認同的評估
常規性的描述性診斷的主要局限之一在于,同樣的客觀行為也許有著截然不同的心理含義,這取決于個體的行為在意識或潛意識層面來源于他/她生活中的哪一個人物。
本章內容 包括了認同評估的工具、維度、認同形成的過程、認同的兩種典型形式、認同對于臨床的指導,以及不同文化下認同的評估。
南希在其《精神分析診斷》中將認同列入了防御機制,而本章中使用的認同,是否意味著南希是在介紹個體具體某一防御機制的評估呢?我想從撰書的角度而言,南希不會講防御機制作兩次介紹,通觀整個文章,這部分更像是對來訪者內在客體已經形成過程的評估。所以本章的題目,或許是翻譯的問題,改成內化的評估或許更加貼切。
評估的工具
在臨床心理治療中,若要識別一個人主要的認同,最快捷的方法是把握移情的整體基調。
正如其他的內容的評估,咨詢師自身的移情反應始終是最直接的偵測工具。通過咨詢師的感受,判斷整體上來訪者給他人的感受,同時也可以感覺來訪者是如何對待自己的,通過這些推斷出來訪者內化客體的大體情況,是嚴苛的、溫和的、坦誠的……
評估的維度
- 整體的感覺:這部分是評估工具中介紹道德
- 內在客體的整合程度:這部分主要是透過來訪者內在客體整合程度,判斷來訪者人格發育水平的階段,習慣于客體全或無的評價的個體,很可能是出于邊緣狀態的。
南希在書中的127頁作了一些提醒,即使那些心理相當成熟的人,有時也會不假思索地將特定的客體看成十全十美或一無是處。尤其是癔癥性患者和抑郁癥患者。
內化的形成過程
這部分的內容主要對應的是“認同、合并、內射以及主體間關系的影響”這節的內容。
- 由不假思索的模仿(合并)逐漸發展成對他人某些人格特征的主動效仿
- 本質上是非言語的及自發的
- 內射成分較少,更多是深思熟慮的認同
- 主體間的觀點認為,母嬰之間的認同過程伴隨著雙方共同的改變,往復循環。從許多為人母的體驗來看,孩子確實給了她們極大的改變。
- 反向認同是內化的另一種形式
兩種不同形式的認同
弗洛伊德提及兩種認同的過程,一種是早期的、較少沖突性的、對愛的客體的情感依附,一種是發生在稍晚的過程,最終被稱為“與攻擊者認同”。前者多半產生于良好處境,后者則發生在不愉快的或創傷性情境中,并成為對恐懼及無能感的一種防御。這更多是自發形成的,而較少主動地效仿。
從上述內容來看,可以發現兩種不同形式的內化過程:
- 情感依附型:主動的、具有安全感、伴隨愛的
- 攻擊者認同:無意識(自發的)、恐懼的、防御性的
而后一種形成過程,更傾向于潛意識,引起更多問題,因此也是心理咨詢工作中更為關注或更容易接觸到的。
認同對于臨床的指導
- 提示治療師應該如何開始于患者建立關系
- 利用移情保持穩定性,讓來訪者有機會在內容重新發展與舊客體(投射到咨詢師身上)相處的能力
- 理解來訪者認同的真正含義,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治療策略
- 可以幫助來訪者對他人及自身存在的復雜性與矛盾性的識別是個體心理成熟及和諧
不同文化的認同
南希提醒治療師,要始終保持對多元文化的敏感性,不同生活環境中的人,對同一行為背后的理解和含義會有相當不同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治療師是沒有辦法避免誤會或不理解來訪者的,這個時候最好的做法是邀請來訪者告訴自己,他/她對自身文化和價值觀的理解和普遍信念。
禮物的處理
這節南希特別強調了對禮物該如何處理,從規范精神分析的來看**要求治療師溫文爾雅的、富于技巧地拒絕患者所送的禮物,但要讓患者明白,在心理治療中,希望通過語言進行交流,而非行為。“或許對于南希的文化而言,拒絕禮物對大部分來訪者而言,并不止于導致損害治療進程的事情,但南希特別強調,不同文化對禮物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有的時候拒絕禮物可能會引發來訪者嚴重的退縮,而這與心理治療的有效相違背。
由于反對禮物的首要基本原理是:確保患者可以盡快的通過語言表達,而不是將他們的所思所想付諸行動,因此,在接受禮物可以促使患者自我暴露,而拒絕禮物極可能誘發患者傷害性退縮的情況下,拒絕禮物的”規則“就會使方法與結果南轅北轍。
最后,南希特別強調,談話治療的使用范圍不只是富裕、有社會地位、主流文化的個體,貧窮、卑微、遠離主流文化的人同樣適合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療,那些聲稱分析取向只適合某些人的只是展露了他們自身傲慢的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