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最近新招入了一批新員工到我們產品部門擔任產品經理。這些新員工都是剛剛校招進入部門,看到他們就想到自己剛入職時候的青澀。由于我工作的關系,經常與這些新員工接觸。一日,其中一個同事小C有事找我幫忙,給我發了封郵件,前文敘述了有一大堆,表示進入部門如何榮幸,部門人對他有多好,到最后才告訴我:“請幫忙協助處理如下電子流審批。”
我看著這封郵件,感覺云里霧里:現在的小盆友,都這么啰嗦了么?
之后一日,另一個新員工小E通過公司及時通訊軟件咨詢我部門相關的事情。雖然文字一點都不羅嗦了,相反極其言簡意賅,但是,那口氣讓人讀來還是有些不舒服,“好”、“嗯”、“對”這些簡單的回復,像極了我接觸的幾個領導的回復方式。我知道是對方的聊天習慣所致,但仍忍不住暗自疑問:你以為你是領導么?
互聯網極大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除了電話或者面對面的溝通,如今我們更多的交流方式集中在了文字與文字的對話,比如微信。微信聊天,也會有人聊得來,有人聊幾句就冷場。因為雖然是簡簡單單幾個文字,卻會使對方接收到不同的信息。也許少打了一個字,就會使對方產生誤會。
我有個女性朋友,乖巧可愛,說話也甜美。然而微信上我卻和她聊不了幾句,只因她的聊天風格,像極了我接觸的幾位領導:惜字如金而且沒有語氣詞,簡單的“好”、“知道了”,冷冷的足足把我凍住。若非知道她真實的處事風格,否則真的聊不下去了。
而平時工作上聊得好的,可能就真的成為了不錯的小伙伴。我每天面對同事請幫忙協助提醒領導處理申請的過程中,不同的同事溝通起來有不同的風格,雖然公事公辦,但是總會有情感帶入。有些同事的溝通就會使人覺得很舒服,仔細推敲,無非是用了很多的語氣詞:親、好呀、是的呀,等等。這種自帶親切感的詞語,會使對方更容易接收請求。之后這位同事的申請,我都會愉快地去幫忙。
不同的表達方式,就會帶去不同的效果。就拿“好”、“好的”、“好的呢”、“好的哈”這簡單的幾個字詞來舉例,每一個詞都表達出來了截然不同的口氣,適用不同的情景。
1、“好”:作為主管,面對上一級的匯報或者申請,可以簡單一個“好”字,帶著明顯的距離感和層級關系。當然,親民的主管隨意選擇表達方式,甚至可以選擇淘寶體。
2、“好的”:作為下屬,面對上一級領導的指示、安排,或者其他情況,“好的”即表達公事公辦。
3、“好的呢”、“好的哈”:同事之間或者朋友之間,根據親密關系或者事情情況而定。語氣最為委婉。如果還需要更加親密的表達,那就選擇“~”或者符號表情例如“^^”等方式。
當然,如果特立獨行,可以我行我素:“你怎么想與我無關,我表達了我要表達的。”但是,溝通畢竟講究的是從輸出-傳遞-接收-理解的整個過程,如果僅僅考慮了輸出和傳遞,而不考慮后面的效果,那么這個溝通可以視為失敗案例。
話要講清楚,不僅僅要求是不羅嗦、直擊重點,還要考慮對方對信息的接收效果。回頭可以看看自己日常生活中是什么樣的語言表達風格,再看看文字聊天如微信或者郵件中的風格。如果您有微信中被拉黑的情況,那希望不是因為這個簡單的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