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因為需要寫商業計劃,忽然發現自己的知識整理完全不達標。晚上搜了一些個人知識管理的文章看了一下。大概的意思就是:
個人知識管理分為:獲取、存儲、整理、使用、分享和創新
1. 獲取
獲取當然就是從各種信息渠道、圖書等獲得信息的已經被別人整理好的知識。這個對于我來說,已經完全不是一個問題。無論是平時的網絡閱讀,還是書籍的閱讀都可以很好的獲取信息和初級知識。
2. 存儲
這個步驟做的不夠好。在 Google Reader 還活著的年代,我曾經把大量的網頁信息搜集到 Evernote 里。可后來基本都沒有被再次閱讀過,所以后來進行了一次大清理,把所有的搜集的網頁全刪除了,只留下一些我讀過,而且覺得還很有收獲的內容。然而,后來也放棄使用 Evernote了。大部分時候,重復的問題也回直接使用 Google 來解決問題。這兩年雖然經歷了很多,沉淀下來,并存儲起來的知識并不多。
存儲的核心要點就是:方便再次查找。原來這個功能主要是通過加標簽、設定分類來實現的。現在全文搜索已經如此成熟,實際完全可以替代標簽和分類的。不過分類仍然是一個好的實踐,因為這樣會讓存儲的信息顯得有條理。缺點就是一些跨界的信息不好歸類。
我在構思是不是需要這樣一款軟件來完成個人的文檔管理工作:個人文檔數據庫。其實類似于文獻管理的軟件。
3. 整理
這里的整理其實不是存儲過程中的分類問題。這里的整理可以理解為知識的提取。當獲取了大量信息之后,將信息提煉為知識。這個過程同時也是記憶的過程。整理的過程不會太快,工具也很簡單,最好就是用紙和筆,或者用筆記軟件,平板電腦。要將信息反復核對,前后對比,提出觀點,尋找論據。能夠完成這一步,整個學習的過程才算完成。
4. 使用
學以致用,使用學到的知識是最快樂的事情了。這不需要多說什么。
5. 分享
有種觀點認為:教是最好的學。所以,在這個信息年代,把自己掌握的知識珍藏起來幾乎是一件最無聊的事情。因為別人也會和你獲取相同的信息,也會總結出同樣的知識。也就是說:保密一件變得不可能了。出于這個原因,分享你的知識,變成一件很劃算的事情:1. 分享的過程中,是自我總結,提煉的過程,會讓個人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2. 分享讓別人認識到你的才能;3. 我為什么要找三個理由呢?就兩個算了。
分享的途徑現在很多了。比如可以寫博客,可以建設自己的個人站點,可以以小段的形式發到微博,可以開微信公眾號……
6. 創新
這個階段有人不把他歸類為個人知識管理。其實就是組合已經又的知識,形成新的觀點和想法。
現在簡書好像成了我主要的寫作空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