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登上權威醫學期刊
《科學—轉化醫學》封面。
論文稱,在中成藥里廣泛存在的
馬兜鈴酸成分和亞洲人的肝癌相關。
有人在大量轉發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清單,提醒大家不要吃這些藥物;有的則認為這樣的研究證據還不充分;更有些反對意見,聲稱中藥本來“是藥三分毒”,科學檢驗標準不適用于天然中草藥。
《轉化醫學》封面文章稱,來自美國、新加坡、中國臺灣的研究人員收集了來自中國臺灣、中國大陸、日本、新加坡及歐美的1400多例肝癌標本,對其中發生的基因突變進行檢測。結果顯示臺灣的98例肝癌病理樣本,78%具有馬兜鈴酸誘變的特征,中國大陸的89例肝癌標本中,有47%符合馬兜鈴酸基因突發特征。而在歐美,這一數字分別是1.7% 和4.8%。
也就是說,亞洲人群的肝癌和馬兜鈴酸產生的突變高度相關,而其中又以中國臺灣及中國大陸最高。
“一種草藥的黑暗面”
馬兜鈴酸可能導致肝癌?
最近引發人們對馬兜鈴酸的關注,是因為長期以來,肝癌在中國的發病率遠高于歐美地區,大家普遍認為這主要是由于肝炎病毒。而這次有了新的解釋:亞洲地區肝癌或與傳統中草藥有關。在那篇主題為“一種草藥的黑暗面”的論文中,通過1400多例肝癌標本研究發現,亞洲地區大量的肝癌都和馬兜鈴酸存在“決定性關聯”。
在中醫圈里,關于馬兜鈴酸的這篇論文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這味中藥之所以被稱為“馬兜鈴”,是因為長得像馬脖子上掛著的鈴鐺,除了馬兜鈴之外,關木通、廣防己、青木香等也含有馬兜鈴酸。
而在中醫當中,馬兜鈴常用于呼吸科的病人,它能起到化痰平喘的作用,現在入秋之后,咳嗽、痰多、氣喘的病人用藥中,就可能用到馬兜鈴。
食藥監總局:
我國肝癌患者多由乙肝病毒引起
國家食藥監總局稱,根據流行病學大樣本、大數據分析,我國肝癌患者主要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根據留下病學大樣本、大數據分析,我國肝癌患者主要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是否與馬兜鈴酸有直接關系,尚無直接有力的數據支撐。
從流行病學的角度講,這篇論文指出的“決定性關聯”并不能證明馬兜鈴酸和肝癌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關聯’和‘因果’是兩個概念,如果要證實二者的因果關系,需要進行進一步研究,包括基礎研究、流行病學的前瞻性或歷史性隊列研究,并采用病因推斷準則進行因果推斷”。
對此,人們紛紛提出疑問,含有馬兜鈴酸的藥還能吃嗎?專家指出,雖然馬兜鈴酸具有明顯腎毒性,但不是所有馬兜鈴科植物都含馬兜鈴酸。我國早已調整藥材使用部位,將馬兜鈴科植物細辛的藥用部位由全草改為根和根莖,而根和根莖幾乎不含馬兜鈴酸。
這些年,多國均對馬兜鈴酸采取限用、禁用措施。我國自2003年起,除調整藥用部位外,也對含馬兜鈴酸藥材及中成藥采取了一系列風險控制措施,包括禁止使用馬兜鈴酸含量高的關木通、廣防己和青木香,明確安全警示,對含馬兜鈴屬藥材的口服中成藥品種嚴格按處方藥管理。采取防范措施后,馬兜鈴酸腎損害病例數量大幅下降,尚無直接引發腎癌報告。
如何認識馬兜鈴酸毒性?
一份“含馬兜鈴屬藥材的已上市中成藥品種名單”正在朋友圈瘋傳,藿香正氣口服液等常用藥赫然在列。有業內人士指出,藿香正氣口服液中有一味厚樸,而厚樸作為一味含馬兜鈴酸的藥材,正被廣泛應用于許多非處方中成藥中。有網友留言:“難道名單上的這些藥都不能吃了?”
專家指出,首先,馬兜鈴酸具有明顯腎毒性;其次,不是所有馬兜鈴科植物都含馬兜鈴酸;再次,我國已調整藥材使用部位,將馬兜鈴科植物細辛的藥用部位由全草改為根和根莖,根和根莖幾乎不含馬兜鈴酸。
食藥監總局新聞發言人指出:
雖然馬兜鈴酸與肝癌的直接相關性尚無直接有力數據支撐,但馬兜鈴酸具有明顯腎毒性,可造成腎小管功能受損,甚至存在引發腎癌的風險。我國自2003年以來,已對含馬兜鈴酸藥材及中成藥采取了一系列風險控制措施。馬兜鈴酸腎損害病例數量大幅下降,未收到直接引發腎癌報告。
國家食藥監總局同時提醒:
藥品要嚴格按照醫生處方和醫囑使用,注意含馬兜鈴屬藥品的腎毒性、致癌性的風險。任何藥品都不能大劑量、長時間服用。
我們的中藥是否安全?
實際上,中醫界一直都認為馬兜鈴酸有毒,但在論文中提到的馬兜鈴酸和肝癌的密切關系,在臨床實踐中很少見到。
對于大多數中國病人們來說,馬兜鈴酸還只是肝損傷當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因為中草藥導致肝損傷的,是何首烏、雷公藤、白花蛇舌草。尤其民間偏方大劑量、長期應用更易肝損害,部分患者進展到肝硬化或肝昏迷時才被診治。
47種口服制劑含馬兜鈴酸
馬兜鈴酸是一種植物次生代謝物,存在于幾乎所有的馬兜鈴屬植物中。雖然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材具有一定毒性,但因馬兜鈴酸藥材的根和根莖部位幾乎不含馬兜鈴酸,而且有較強的清肺降氣、止咳平喘、清腸消痔等功能,讓馬兜鈴成為治療肺熱咳喘的一個較常用的藥物。含馬兜鈴酸的藥品針對疾病種類廣泛,大到冠心病、小到感冒咳嗽都有覆蓋。但因馬兜鈴酸導致不可逆性腎病以及尿道上皮細胞癌,亦有“腎毒素”之稱。早在2001年,因具有強烈的腎毒性,世界衛生組織就提出發布馬兜鈴酸藥物的藥物警報。
目前,收載于中國藥典、部頒標準和地方藥材標準的馬兜鈴科藥材有24種,含馬兜鈴屬藥材的中成藥口服制劑有47種,包括喘息靈膠囊、杜仲壯骨膠囊、保胃膠囊、婦科分清丸、濟生橘核丸等。
中醫藥進入“國際化時代”節點
其實,此次馬兜鈴酸引發的爭議,對于如何促進中醫藥的現代轉型,提供了一個不錯的契機。中藥的肝腎損傷,如何首烏、雷公藤、白花蛇舌草、川楝子等,一直是眾口鑠金、老生常談的話題。不同統計均顯示,致肝損傷藥物中,中草藥占20%~50%,而且中成藥的說明書上“不良反應”“禁忌”兩欄常是“尚不明確”,令人擔憂。中成藥及其來源中草藥的成分極為復雜,本應條分縷析、進行多重臨床前實驗及臨床試驗。然而出于種種原因,這項工作并沒有完全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