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大小咖都在談“階層固化”,有點好奇階層固化是個什么鬼,階層固化和教育又有什么聯系。對此你有何看法,歡迎一起討論
另一篇文章把精英-中產-底層的關系比喻為城堡-外圍-鄉野(城堡-外城-幻象)的關系,還比較形象。并指出社會越穩定,階層固化就越明顯。而要想階層需要具備天賦、才華或者美貌。老百姓日子物質生活發生了質的變化,容易產生階級上升的錯覺,其實生產資料分配比例并沒有變化。
“鄉壩頭的狗兒上不了街”,小時候上街都是稀奇興奮的事,就同在一個鎮,在農村與在街上的視野也是不同的。去北京感嘆最大的就是這里資源好多,各大圖書館可以免費進,各種展覽活動無數,各種人才很多。大城市擁有的資源、平臺是小地方無法企及的。
小時候爸媽有時話外音是優越家庭孩子讀書不努力,包括課本、影視也會突出某個家境多么貧寒的孩子通過怎么努力取得了什么成績,是的,確實有,那為什么要宣揚呢?因為稀少。后來才發現,比你優秀還比你努力的人太多,同時他們還有更好的引路人。
我們關心教育,希望孩子起點更高,而去上早教、去國外游學、去有好外教的學校。這些其實都沒錯,好的老師好的教學環境教的確實不一樣,有能力負擔完全是可以的。而錯的可能是理念,或者動機/初心,以及我們關注的是什么結果。如果是因為別人怎么怎么樣,為了上而上就沒有必要。
多維更好。不反對燒錢學外語,也不反對樸實的在免費公園探索螞蟻是怎么搬家的。《失控》的作者凱文凱利說他的作品受益于年輕時在亞洲的十年里的所見所聞,看到這我就疑惑他身處更發達的美國,而寫出這樣有預見性的三部作品卻是因為在亞洲的生活,疑惑中……書只在圖書館看了一點。不過他的第二張所說蜂群思維正是他深度觀察過蜜蜂、蜂窩得出思想。
如今資源共享,確實通過自身努力是可以學到很多知識的。雖然難度也是有的,但是可能性也是有的。
受限最明顯的莫過于父母的思維、視野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就算玩同樣的玩具、看同樣的書,不同父母教出來的孩子差別也特別大。父母是孩子最強大的底牌。
“教育,平等的表皮下,一種制造階層分化和維持階級固化的極為精巧的隱性工具。西方教育是天堂?更為精巧而已,輔以社會福利,維持階層隔離與平衡。”——《特權》這句話還有待進一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