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如果我做了錯事,你還會愛我嗎?”
昨晚,在開始講《無論你做什么,寶貝,我一直愛你》這本書之前,我四歲的兒子問了我這樣一句話。
一時間,我竟然不知道該怎么回答。是的,無論你做什么,我一直愛你。可是如果你做了錯事呢?我仍然愛你嗎?
比如說,今天早上吃早飯的時候,你要求看兩集動畫片,可是時間根本不允許你看這么多。在我的各種催促下,你吃下了一個半雞蛋,又喝了兩小碗的牛奶。第二碗的時候更是在我們的各種催促中手忙腳亂,一會兒喝到了衣服上,一會兒碗里的牛奶灑出來,在我們的各種批評和提醒中,你也很不開心地走出家門。到了幼兒園門口,更是各種扭捏作態,非要我送你到教室門口,而我心中一方面焦急地擔心快遲到了,另一方面卻覺得這樣的你怎么那么不乖。此時,我的內心真的說不出那么多的愛。
是的,我真的不知道該怎么回答你這個問題。
翻開這本經典繪本,我看到了媽媽對孩子的愛,充滿在起床的時候、在獨自玩的時候、在一起讀書一起拼圖的時候、在畫畫的時候、在洗澡的時候、在和你在一起的每一刻。
媽媽愛你,無論你是國王還是超級海盜狗。無論你頭發亂糟糟、渾身皺巴巴、還是畫畫時小手、小臉和頭發黏糊糊,滿地都是畫紙,顏料四處飛濺的時候,媽媽都一直愛你。
好美的故事啊。讀來,享受故事內容優美的同時,腦子里也在不斷浮現著孩子成長中的點點滴滴,也許就是在這樣不斷滋潤心靈的繪本中,促成了孩子的成長,又促成了父母的成長。
這幾天在閱讀尹建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自由的孩子最自覺》里面以回復讀者來信的方式,回答著孩子成長中父母認為的各種問題。
其中有一些點,間接回答了我4歲孩子的問題。
愛是給孩子自由,培養其獨立性,基礎和前提是信任孩子。自由的人才能擁有獨立的思想和品格,才能在生活中擁有安身立命的資本,所以父母要培養獨立自主的孩子,培養快樂幸福的孩子,就要懂得把自由和寬容還給孩子。
然而很多人又會有疑問:給孩子了自由,孩子是不是就為所欲為、膽大包天了?而尹建莉也提出:
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給孩子選擇權、嘗試權和犯錯誤權,使孩子獲得成長必需的生活經驗。
并且,今年上學以來,我早上送孩子的過程中表現的焦慮和焦急,也讓我清楚地看到自己焦急的內心,老公總是說:“別著急,即使著急也不要表現出來,更不要不斷催促他”,而事實上我總是會不自覺地把焦急的情緒表現出來。在做父母這條路上,我也得不斷修行。因為尹建莉也說:“父母越平和,孩子越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