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人往往喜歡尋求捷徑。我就挺懶的,在尋找捷徑這件事上吃虧無數。
中學的時候,不喜歡學英語,不知道在哪個電視臺上看到了一本“秘籍”——《單詞不用記》。電視里那個人把它說的神乎其神,以我那時候的判斷力,我當然興高采烈地就去纏著我媽給我買了一套。拿到光盤和書后我如獲至寶,覺得我英語分數瞬間便可提高。但事實是那玩意兒除了浪費了我的時間和錢外沒起到別的任何作用(這是對當時的我來講,對于現在,多了一個警醒作用)。
那本《單詞不用記》的原理就是圖形化,跟那些記憶達人所用的方法本質上是一樣的。就是把對一套系統的記憶建立在另一套完全不相關的系統上。對于比拼記憶來說當然是可以了,但是對于求學來說就本末倒置了。讀一篇英文文章的時候,你需要靠一個個不相關的故事和圖像來回憶每個單詞的意思,想想都覺得泄氣。用萬維鋼教授的話說:“這是一種邪教功夫?!?/p>
還有一次是在高考倒計時的時候。有一個人來我們學校宣傳,說是北大的副教授(到現在我也不敢確定這是不是真的,根本查不到),可以在一天的時間里把我們的分數提高80分(總之是很大的數)。但是聽他一天六個小時的課要800多。雖然有點貴,我還是去了,并且找了個很好的理由——沒用的話我也就損失800塊錢,有用的話我就賺大發了。結果還用說嗎,總之現在想想還是有種想撞墻的沖動。不過讓我心里有一點安慰的是,我們班還有另外兩個人當時也去了(哈哈)。急于求成的心態大概都會有吧。
這樣的事情還有不少。我從中發現:只要我想“快”起來的時候,結果一定是費了更多功夫;只要我想尋求捷徑的時候,結果一定是走了更多彎路。
除了造成時間浪費,尋求捷徑還會導致負罪感。因為一旦開始尋求捷徑,在由于尋求捷徑造成時間浪費后,人都會有一種補償心理。希望把之前造成的浪費在下一次補回來,從而在下一次對于捷徑的尋求更加瘋狂。就這樣陷入不斷求“快”?的惡循環。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因為我沒有看清一個現實——現實是不能立刻發生改變的。奇怪的是僅僅這么一句話,如果從心里接受的話,人馬上就會跟著改變。
現在我開始明白能讓我有有收獲的事往往都是“笨”?事。
由于借鑒了柳比歇夫的事件—時間—日志(當然我記錄的沒他詳細,我只是把我學習工作以及其他有意義的事記下來)?,我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時間都花在哪里,自己有哪些收獲。從而很久沒有為虛度時間而感到罪惡了。
由于每周三次的跑步,每次大約五公里,我真的比以前有精神得多。而且在跑步時聽一些好音樂和好音頻,所以絲毫不會浪費時間,反而覺得生活更豐富了。
由于幾乎每天四個小時以上的閱讀,我明顯覺得我獨立思考的能力不斷變強,不再盲從。最近發現寫作是另一個讓人獨立思考的好辦法,甚至比閱讀還好,當然,它們是相輔相成的。最近在讀斯蒂芬·金的《寫作這回事》時,有一句很震撼我的話:“對于寫作,只有一樣東西必不可少:一扇你甘心關上的門。關門等于是以你的方式告訴世界,也告訴自己,說你是言出必行;你已做下嚴肅承諾要寫作,決心一諾千金,說到做到?!?其實對于自己決心做的任何事,都有這樣一扇門。把別人關在門外,自己留在門內。
我現在相信真正有用的事反而都挺“笨”的,就是得不斷重復,讓時間浸入。雖然有時候還是會有之前的那些想法冒出來,不過我會提醒自己要習慣做個這樣的一個“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