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讓我們翹首以盼——《摔跤吧!爸爸》。
IMDb9.2(22285人),爛番茄新鮮度83%,《紐約時報》給出評價“你絕對想不到體育勵志片還能這么拍”。
這是一部印度電影,據說在印度上映時,觀眾看完,起身鼓掌,經久不息。
一大半功勞必需感謝它的主演——阿米爾·汗,不少中國觀眾喜歡稱他“印度劉德華”。
他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摔跤吧!爸爸》里飾演大塊頭老爹。
但相信更多觀眾認識他,是通過6年前那部被我們奉為“教育圣經”的印度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
(哈哈哈Sir當然知道。)
簡單說,阿米爾·汗這個名字在印度電影圈就是票房保證。
他主演的電影,不論是商業片、藝術片,都無所畏懼,其中《印度往事》更成為當年亞洲唯一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電影。
阿米爾·汗以挑戲出名。
在印度電影圈有這么個說法,阿米爾·汗拍電影,只對兩種人負責,一是觀眾,另一個是投資方——我想讓我的觀眾買票時能夠物有所值,我也想讓我電影的投資人可以得到利潤。
他挑電影的眼光很簡單——看故事。
不打動他的劇本,絕不要。
據說中印合拍的《功夫瑜伽》《大鬧天竺》《大唐玄奘》三部電影都曾找過他,但,都被拒絕……
而那些打動他的故事,縱使題材敏感,只要好,他也(敢)拍。
從《我的個神啊》《芭薩提的顏色》《地球上的星星》,到今天直指印度性別歧視的《摔跤吧!爸爸》,阿米爾·汗一直在借他的電影,為他所處的國家發聲。
他獲得印度總統帕蒂爾授予“印度公民榮譽獎”的“蓮花勛章”,他在印度人心目中,是完美先生。
阿米爾·汗在電影上的成就毋庸置疑,但Sir今天想說的,是他主持的一檔節目。
這檔節目比他的電影更自由,也可接近他的本意。
這是一檔我們在國內絕對看不到的明星綜藝節目,豆瓣9.5的——
《真相訪談》
Satyamev Jayate
它還有另一個翻譯,《真理戰勝一切》(取自印度國徽上的一句梵文格言:“唯有真理得勝”)。
當初制作人邀請他來做一檔綜藝節目時,阿米爾·汗是不答應的,他并不想單純操持一檔純粹的綜藝節目,他認為媒體的一大責任,就是社會啟蒙。
在他的斡旋下,《真相訪談》正式誕生。
2012年5月,這檔節目在印度電視臺(相當于我們的央視一套)開播,結果,反響超乎想象地熱烈。第一集播出12個小時,官網即被網友留言刷到服務器癱瘓……
觀眾嘆服于《真相訪談》的勇敢,也被阿米爾·汗正到不能再正的三觀徹底折服。
這是阿米爾·汗理解的尊敬長者——
教孩子尊敬長者,(是)尊敬他們的行為,而不是年齡。
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正確,那么不管他多大歲數,都不能尊敬他,反而要去指責他
難道不是嗎,我們常常說“尊老”,其實是模糊了尊敬。
年齡和性別、高矮、胖瘦一樣,不是被嘲笑的把柄,也不是盲目敬畏的理由。
別以為阿米爾·汗只會講大道理。
《真相訪談》之所以能引起巨大反響,是因為它將印度社會中普遍存在,但卻未曾解決的痼疾搬上臺面——
殺女嬰、兒童性騷擾、巨額嫁妝、醫療失當、自由戀愛與包辦婚姻、殘障人士、家庭暴力、害人的農藥、酒精毀人生、種姓制度、水資源……
全直戳要害。
美國時代雜志將他稱為“印度良心”。
《真相訪談》每播一期,都是對印度社會的一次無情揭露,既讓印度人再一次審視自己國家亟待攻破又因長期存在而被無視的難題,也讓不少印度之外的觀眾,更了解這個國家的真相。
這是一個不止于咖喱、跳舞、開掛的異域。
既有印度與南亞特色的種姓制度。
據《維基百科》解釋——種姓制度是借一套由許多不同的標準建立起來的相對階序,這些標準諸如:是否吃素、是否殺牛以及是否接觸尸體等等……
這些標準背后的核心概念是一套“潔凈與不潔”的價值觀。
盡管在印度獨立后已經被法律廢除,但它的影響仍舊存在。
特權和歧視隨處可見,就連喝水這件小事,都不能越雷池一步。
我還記得在哈里亞納邦官立學校的日子
甕壺里裝著飲用水放在教室里
每個人都可以喝,但是我屬于蟻蛭群體
我不允許喝那水,因為我是他們家的傭人
也有全球存在的性別歧視——印度尤為嚴重。
在印度,“祝你生個女孩”是罵人。
女性總被輕視,她們處于被動,婚姻由父母包辦,出嫁需要“支付”給男方巨額嫁妝,而自由戀愛,可能會招來殺身之禍。
好不容易嫁了,懷孕如果被查出胎兒為女,還有可能被強制打掉。
這個面容支離破碎的女人,就是因為不愿意墮胎,設法生下女兒而遭到丈夫野獸一般的毒打。
這樣的慘劇,也許已經被社會習慣性當成了“現實”的一部分,甚至還會辯解說“存在即合理”。
但這血淋淋的一幕被呈現在億萬雙眼睛面前,依然能夠讓固化的社會產生不小的震動。
別誤會,《真相訪談》不是一檔直接、粗暴呈現社會問題,消費病態的節目。
如Sir在評價我們《中國式相親》說過的,獵奇式地展現粗俗,也是粗俗的一部分。
《真相訪談》好就好在沒有“立場”,或者說,它不屑于傳遞偏激的觀點,以憤怒去回應憤怒現狀。
阿米爾·汗在節目里不喊口號,不煽民憤,他始終心平氣和地“就事論事”。
我想討論一些關系印度民生的話題,不責難任何人,不中傷任何人,也不制約任何人。
人人都說,傷害我們的人近在咫尺,或許我們都有責任……發現問題的根源,看到事情的真相。
就事論事,最理性、說服力的,是數據。
《真相訪談》善于以數據揭示直覺不易發現的真相。
比如,我們很容易認為,農村地區更封建落后,所以那里有性別選擇的殺嬰更普遍。
但數據一出,所有想當然都被打臉。
城市的兒童性別失調比農村更為嚴重,后者為936/1000,前者則達到了更夸張的906/1000(女/男)。
殺害女嬰的根源并非貧窮與文盲,是根深蒂固的性別歧視,這種歧視,不是換上城里人身份就能改變的。
比如這個嫁入高知家庭的女人,她本以為家人會更開明,沒想到當生下雙胞胎女兒,她們差點被摔死。
我們母女三人都會沒命
除了擺事實、列數據,《真相訪談》更令人欽佩的,還有它不畏強權的勇氣。
它敢無所顧忌地向悲劇制造者問責。
比如之前說過的,“貧窮和無知”并不是印度“殺女嬰”現象猖獗的根源。
印度重男輕女觀念普遍,那這種偏見從何而來?
不就是傳統糟粕和封建遺毒嗎?
又想當然了。
阿米爾·汗將觀眾引入更深的思考——許多國家都有重男輕女的傳統,為什么印度的男女平權就會比別人差?我們是不是太喜歡把罪責推卸給所謂的“傳統”?
他刨根問底地指出,印度政府70年代起推行的一場“計劃生育”,對今天的苦果難辭其咎。
當時印度的公立醫院允許檢查胎兒性別,政府更大肆宣傳,生男比生女好。
女孩是非必需的
就像是榨甘蔗,女孩不過是生下來的殘渣,是副產品
所以,如果我們殺死那些女嬰
滿足需求多生男孩
國家所面臨的人口問題
就得以解決了
看到沒,這個邏輯是只有男人才是有用之人,而女人不過是生育更多男人的工具罷了。
等到政府醒悟過來,想要扭轉男女失衡的局面,為時已晚——社會流產女嬰風氣盛行,胎兒性別鑒定和墮胎產業鏈,每年產值高達200億。
《真相訪談》第一集播完,印度各地爆發聲討殺嬰惡習的游行。地方政府不得不在重壓下出臺法令,制裁提供“性別檢查和墮胎服務”的診所。
《真相訪談》告訴我們,暴露問題不能滿足于“抹黑”“添亂”“激化社會矛盾”,暴露的目的,是解決問題。
在第一季的最后,它專門用一整集66分鐘的時間,回顧每一集里提到的“遺留問題”,并向觀眾匯報,每個現象目前的改善情況,連每一期設立的基金捐款數額,去向都一五一十說清。
公開、透明,這既揭露了問題,也讓群眾安心,這些問題正被解決。
所以Sir始終相信,說就是行動。
這就是媒體的力量。
阿米爾·汗的存在,對于印度來說,無疑是一種幸運。
聯想起美國的梅姨、韓國的孔侑,無疑,這些演員,都不僅僅享受被矚目的榮耀,他們也主動擔起,一個公眾人物最寶貴的社會責任感。
某種程度上,他們都稱得上是,改變國家的演員。
或許有人會說,明星不應該摻和政治。
但其實,政治和每個人息息相關——這當然包括明星。
作為娛樂產品門面的明星,他們天然處在輿論中心,吸引成千上萬的目光。我們不能認為,向大眾投喂娛樂八卦,才是明星的本分,除此之外都是多管閑事。
相反,在Sir看來,只會賣弄風情地吸睛、無窮無盡追逐聚光燈的注視的,不配叫明星。
該叫流量黑洞。
那些真正耀眼的星星,總想著如何把光傳遞給更多人。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節目字幕翻譯來源于@印壇字幕組
節目在b站、優酷和網易公開課都能看。
編輯助理:莫妮卡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