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當今的互聯網時代將每個人的時間都碎片化實在不是一個好事,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認真讀一讀盧梭的這部著作,《愛彌兒》出版于1762年,是西方教育的圣經,說起現在西方的各種教育體系其實都是源自這本著作,而且不僅僅是教育孩子,即便成年人之間,保持自我權威的克制一樣造福蒼生的好事,資本、科技、法律永遠無法控制住人的貪欲,法律制裁制止不了少數擁有資本和科技資源的人不好好的做疫苗。
第一卷 嬰兒期(0~2歲)
一、為什么教育對孩子很重要
1、可以這么說,這會使人一直處在孤獨當中,還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就已經非常遺憾地告別了這個世界。(注:現實中的很多人都會是這種狀態,這才是人生真正的悲劇,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而只是無休止的追逐權力和金錢)
2、教育的方式一共有3種:來自自然的教育、來自人的教育和來自事物的教育。如果這3種教育能夠和諧共存,那對這個學生的教育就是成功的,他也會實現自己的愿望,從而生活得更有意義。
3、說白了,教育就是一種習慣,只有與天性相符合的習慣才稱得上是“自然”。
4、我唯一要教會他們的技能就是:如何學會生活。
5、可是,人生之中不可預測的事情太多了,而且我們也正處于這樣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試想一下,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還有什么比把一個孩子關在家里、終日侍候著他更愚蠢的事情呢?
二、做個自然的施教者
1、生命的意義不取決于它的長度,而取決于我們能從中獲得多少感受。
2、美好的家庭生活是抵抗社會不良風氣的關鍵所在。孩子的搗亂和吵鬧可以活躍家里的氣氛,父親和母親之間的關系也變得更加融洽。
3、責任。對于人類來說,父親有生養孩子的責任;對于社會來說,父親有培養社會人的責任;對于國家來說,父親有造就公民的責任。
4、擁有哪些品質才能稱得上是一名好老師呢?對于這個問題,人們有很多看法。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老師絕不可以是一個被雇用來的人。老師這個職業如此高尚,那些為了金錢而從事這個職業的人本身就不配從事這個職業。
三、教育者的任務是讓孩子發現做人的準則
四、教育在孩子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
五、善惡是非原本就在孩子的本性里并存
1、這些準則的核心原則就是:多給孩子們一些自由空間,少替他們做些事情,好讓他們多些自己動手的機會。
六、教孩子說話不能急于求成
1、所以,孩子所掌握的詞匯太多并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孩子所掌握的詞匯多于他們的觀念,那他們的思想就跟不上他們的表達,這對孩子沒有絲毫益處。
第二卷 兒童期(2~12歲)一、不要過度呵護嬰兒期的孩子
一、不要過度呵護嬰兒期的孩子
1、我們都有好為人師的心理。有些東西,孩子僅憑自己的能力就可以學會,可我們非要去教他,而對于那些必須經過我們的引導孩子才能學會的事情,我們卻置身事外。
二、童年,快樂比什么都重要
1、為了讓孩子獲得明天的幸福,卻以今天的快樂為代價,這是多么愚蠢的想法啊!
2、痛苦源于想擺脫痛苦的欲望,幸福源于想獲得幸福的欲望。欲望意味著缺乏,而缺乏會導致痛苦。
3、人越是接近自然狀態,能力和欲望之間的差距就越小,因而更容易獲得幸福。我們擁有的東西越少,所感覺到的痛苦也就越少,因為讓我們痛苦的不是缺乏什么,而是需要什么。
4、一個人如果總是做力所能及的事,那他就是強者,如果總是做力所不及的事,那他就會變成弱者。
5、一切動物的能力都是與其自我保護的需要平衡的,只有人的能力會出現被閑置的狀況。正是這高級之處把人類推進了痛苦的深淵之中,這是多么奇怪的一件事情!
6、人啊!把你的欲望限制在你的能力之內吧,這樣痛苦就會離你而去。
7、一個自由的人只會對他能得到的東西懷有欲望,只會去做他樂意去做的事情。
8、社會把人變得更加柔弱,不僅僅是因為社會剝奪了人使用自己的力量的權利,還在于社會讓人不能憑借自己的力量滿足自己的需要。這就是人的身體越是柔弱欲望就越強的原因,也是孩子比成人更加柔弱的原因。
9、社會制度所衍生的一切矛盾都可以用以上觀點來解決。依賴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物的依賴,源于自然;一種是人的依賴,源于社會。
10、要想體驗到什么是真正的幸福,首先得體驗痛苦是什么感覺。人的天性就是如此。身體太過安逸,精神就會崩潰。
三、滿足孩子成長的“需要法則”
1、最糟糕的教育方式是:讓孩子在他的意志和你的意志之間搖來擺去,你們兩個在到底是應該服從誰的意志這件事情上爭論不休。我覺得,讓孩子做主比讓你做主要強上百倍。
2、你嘗試過各種手段去教育孩子,可唯一有效的卻被你忽略了,那就是有限制的自由。
四、警惕,不要在孩子心中種下惡的種子
1、在對孩子最初的教育中,你的態度越消極越好。不要企圖把各種道德或者知識灌輸進他的大腦,你要做的是提防罪惡玷污了他的心靈,謬論侵占了他的思想。
2、你要做的是想辦法鍛煉他的體力,培養他的感覺,但要避免讓他從事心智活動。因為他現在還沒有善惡的觀念,所以不要為了防止惡念的產生而急著讓他去做善事。可以推遲到明天再教他的東西,今天最好就別教。
3、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既然你無法阻止孩子去學別人的樣子,那你就盡量把那些樣子塑造成適合孩子去模仿的模樣。
4、我們先要對自己負責。我們的情感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我們的活動是為了讓自己生存下來并且得到快樂。所以,對我們而言,正義不會出自我們對待別人的過程中,而是出自別人對待我們的過程。
5、在教育孩子時,往往有這樣一個誤區,認為必須讓孩子明白他身上所肩負的責任,卻不是把他所擁有的權利告訴他。
6、因此,孩子的頭腦中形成的第一個觀念不應該是自由,而應該是財產。為了培養孩子的這種觀念,我們要適當讓他擁有一些私人的東西。
7、我們的社會充滿著各種道德,與之相對應地,罪惡也無處不在。無處不在。隨著社會習俗和義務的產生,欺騙和謊言也隨之而來。一個人既然能做禁止做的事情,那他就可以掩飾必須做而沒做的事情。由于沒有更好的辦法,所以我們只好對罪惡的行為實施懲罰。
五、孩子的大腦就像一面鏡子
1、他們的大腦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把你所說的、所做的全都一成不變地反射給你,自己卻什么都沒有留下。他們學會了你教給他們的話,當他們把這話說出口的時候,所有人都知道他話里的意思,只有他自己不明白。
2、事實上,我覺得孩子的理解力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差勁,尤其是對于那些涉及他們現實利益的東西,他們理解得很透徹。不過,在我們和他們的溝通過程中經常產生偏差。比如說,他們不知道某個東西,我們卻以為他們知道;他們不能理解的東西,我們卻以為他們能夠理解。
3、另外,我們常犯的錯誤還有一個,那就是總是跟孩子講那些他們根本就沒有興趣的問題,比如說他們成年的幸福、別人的尊重,以及將來的利益,等等。
4、我都堅持認為,一個普通的孩子不可能在12歲或者15歲之前真正掌握兩門語言。
5、我們要隨時注意他的周圍,把那些他不能理解或不應知道的東西收起來,只讓他接觸他能夠理解的東西,從而有選擇地培養他的記憶力。我們要給孩子建立一個知識倉庫,為他青年時期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六、鍛煉孩子的體力是培養其智力的前提
1、體力和智力是一種相互促進的關系:體力越強,智力越高;智力越高,就越有辦法提升體力。
七、讓孩子的感官先發展起來
1、恐懼感是由自然原因導致的,這個原因也是聾子和普通人產生迷信的根源:對未知事物及其變化的不了解。
2、所有的恐懼都是我們的頭腦想象出來的,而對抗想象的最好方式就是習慣。講多少大道理都是沒有用的,唯一的辦法就是經常去適應黑暗,多么深刻的哲學理論都不如實踐的效果來得快。
3、孩子的這些經驗都應該來自實踐以及對原有經驗的推理,如果是道聽途說或者老師告訴他們的,我寧愿他們什么都不知道。
4、第六感覺我稱第六感覺為通感,它是在各種感官的配合下形成的,通過綜合事物的種種外形做出對其性質的判斷。
八、愛彌兒12歲了:變成成年人的前夕
第三卷 少年期(12~15歲)
一、特別的“童年第三階段”
1、和每一個真理相對的都是一個謬論,所以有多少真理就有多少謬誤。
2、真正有益的能幫助我們獲得幸福的知識是有限的,聰明的人會有選擇地去追求這些有用的知識,這也是孩子們應該去追尋的東西,但孩子們不知道。
3、人們都在不斷地尋求各種方法來滿足不斷增長的欲望,這就是好奇心的本源,這個本源在人內心的產生是一個自然的過程,而它的發展卻并非如此。人的欲望越強,獲取的知識就越多越快,因此欲望的發展和人的知識、欲望成正比。
二、教會孩子閱讀“世界”這本書
1、在學習的過程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學生的理性,而不是你的權威,一旦你的權威壓過了他的理性,他將失去自己的見解。
(注:教育就是要培養獨立思考能力,而父母老師的權威很容易僭越而代替孩子思考,這也是人類理性發展的關鍵,如何處理好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的關系?教育不是管理奴隸,而是培養具備獨立人格的人人,伏爾泰曾說過”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堅決捍衛你說話的權力”就是這個道理,人類社會之所以至今還在向前發展,就是不斷的有人能夠獨立的從不同于固有權威的角度提出新的問題和方向,從而打破常規。)
2、不管在何種情況下,最重要的不是他學習了哪些知識,而是他學會了如何去獲取知識。
3、要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就要鼓勵他們去觀察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的現象,不久之后你就會發現這個辦法卓有成效。
4、人的理性和判斷力的發展需要一個過程,而偏見的滋生卻是輕而易舉的。
5、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教學生多少學問,而在于激發和培養他對知識的興趣,如果他的這種興趣能很好地培養出來,我們就可以繼續教給他研究科學的方法。顯而易見,這才是好的教育的基本原則。
三、感覺和經驗是孩子真正的也是唯一的老師
1、感覺和經驗才是孩子真正的也是唯一的老師,如果不親自去體驗、去實踐,孩子不可能知道哪些東西才是真正適合他的、對他有益的。
四、給孩子創造天然、生動的環境
1、是《魯濱孫漂流記》,作者是丹尼爾·笛福。我們要摒棄各種世俗的或個人的偏見,在充分把握事物的本來面目的基礎上做出自己的判斷。最好的辦法就是像魯濱孫那樣,打斷自己與外界的聯系,把握事物的真正用途,從而做出自己的評價。
2、我希望他在找不到某樣急需的東西的時候不要慌了神,而是靜下心來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我希望他能專心想一想魯濱孫有什么做得不周到的地方,或者怎樣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五、身體的鍛煉和思想的提升要齊頭并進
1、我們要因材施教,找到符合他的特性的教育方法,如果我們只培養他適應這一種環境的能力,就在無形中剝奪了他適應其他環境的能力。這是多么顯而易見的道理,難道你還不明白嗎?
2、你無比虔誠地仰賴著現有的社會秩序,可你卻不知道它遲早會有被推翻的一天,而且對于將會影響你的孩子的命運的革命,你根本就沒有預測和阻止它發生的能力。
3、一個敢于在自己的地位發生變化的時候果斷抽身走人,離開命運的束縛而重新來過的人才是最幸福的。
4、我要讓我的學生像農民那樣勤勞,像哲學家那樣深刻,唯有如此,他才不至于像那些好吃懶做的人那樣渾渾噩噩地過日子。
六、愛彌兒15歲了:培養孩子獨立的判斷力
1、評斷智力高低的標準是看一個人將不同的觀念進行對比以及發現不同關系的能力的大小。
2、最行之有效的提高判斷力的方法就是盡可能地將我們的感覺簡單化。
3、目的不是讓愛彌兒掌握多少知識,而是讓他在緊急情況下或者急需的時候能夠自行學到知識以及知道如何去評價知識的價值。
4、無憂無慮地生活,不對世間的事物有太多留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坦然面對死亡。
第四卷 青春期(15~20歲)
一、愛彌兒16歲了:邁進成人的世界
青年的開始
1、對于人類來說,自愛是唯一一種天性,而且將會伴隨我們一生的欲念。它具有原始性和內在性的特點,并且先于其他的欲念產生,甚至可以說,其他欲念都是它的衍生物。按照這樣的說法,說所有的欲念都是自然的產物也未嘗不可。
2、可事實上,除了自愛,所有欲念的產生都有外因的作用,所以說這些欲念都偏離了自然,對我們沒有絲毫益處。我們就這樣一步步地與自然越走越遠,與自己的矛盾越來越多。
3、一個懂得控制自己的需求并且不和他人攀比的人一定是一個善良的人,而一個欲望太多并且總是被別人的意見左右的人一定是一個惡毒的人。
欲念的發展
1、自然教育是用人的感官去喚醒人的想象,人的教育是用人的想象去喚醒人的感官。正常的教育方式是,先進行自然教育,然后再進行人的教育,可我們卻把兩者顛倒了,結果導致在感官還沒有成熟的情況下就已經開始活動了。
2、感性是人的一切欲念的來源,想象力則決定著欲念是朝著善的方向還是惡的方向發展。所以,要想防止孩子變壞,首先得讓他們的想象力不發生偏差。
首個社會情感
1、所以,延長蒙昧無知的時期的好處就是,這些不斷出現的新的感性會在處于青春期的孩子的心里播撒下人性和博愛的種子。
2、除了上帝,沒有人是絕對幸福的,因為除了上帝,沒有人是絕對孤獨的。
3、一切都可以用以下三個原理來概括。第一,我們傾向于關注那些比我們更值得同情的人,而不是比我們更幸福的人,這是人的本性。第二,我們所同情的那些人都和我們有著相似的遭遇,或者我們將來有可能陷入此種遭遇之中。第三,我們的同情程度不取決于他人遭遇的痛苦的程度,而是取決于這些痛苦被我們感受到的程度。
4、一句話,他只愛和自己天性相同的人。這種愛看似是在愛人,其實還是一種自愛。只有在天性的基礎上對他進行培養,并且他對自己的情感和別人的情感都有了深刻的思考之后,他才能脫離抽象的“人類”的概念,并將之具化成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在此基礎上,他會根據自己的情感與這些個體中的一部分建立并保持聯系。
二、愛彌兒18歲了:博愛的年齡
社會教育
1、“正義”和“仁慈”不是兩個抽象的觀念,也不是所謂的道德實體。它們不是理性之愛,而是在理性的啟發下產生的心靈之愛,是我們最本真的一種情感。
2、文明社會里的平等是虛假的平等,而且人類為了維持這種平等所使用的手段更加劇了這種不平等。此外,那些強者打著公共權力的幌子對弱者施加壓迫,把人與人之間原有的平衡狀態破壞得面目全非。伴隨著這種不平等,人類社會各種潛在的或者顯在的矛盾都出現了。
3、我要慎重地為他畫定一個交際圈,好讓那些品行不端的人沒有接觸他的機會;我要讓他看清這個世界,遇到任何事都要做最壞的打算;我也要讓他相信人性本善,要不帶任何偏見地去評判他的鄰居;我還要告訴他社會上到處都充斥著引人向惡的誘惑,以及這些誘惑都根于人性的弱點。
4、蒙田曾說過:“我更傾向于看人物傳記。歷史講述的只是事件事件的過程或人物的行為,而傳記則能揭示人的思想,反映人的內心。所以,我喜歡讀普魯塔克的著作。”
消除虛榮心
1、老師要對學生多些鼓勵,以提高他們的勇氣和信心,并且要和他們共同成長。如果學生不及老師,老師應該放低姿態,對他們多加指導;如果學生超過了老師,老師不但不能以此為恥,反而應該感到自豪才對。
2、教育的最高境界在于讓受教育者喜歡上你所教的東西。
3、用自愛之心去愛人,自愛就會變成一種美德。
4、愛人類,其實就是愛正義。所以,只有讓愛彌兒在做事情的時候完全拋開個人利益,他才能成為一個熱愛真理并且勇于探索真理的人。只有多去關心別人,他才能擁有是非善惡的觀念,并且變得越來越聰慧和樂觀。
5、要防止他從個人的偏見出發對周圍的人做出或喜歡或討厭的判斷,他沒有權利為了顧全一個人而犧牲另一個人的利益。用不偏不倚的態度去努力為所有人謀求幸福,給所有人都帶去好處,這才是他應該做的事情。
6、我們的理智和自愛之心告訴我們,我們要同情的是整個人類,而不是自己的鄰居。我們要牢記這句話:對壞人的憐憫就是對好人的殘忍。
7、人的教育與自然的教育要相互協調。自然負責培養他的身體,我們負責塑造他的靈魂,這兩者的進程是不同的。不論我們采取多么好的辦法,靈魂的塑造都趕不上身體的發育。
宗教教育
三、愛彌兒20歲了:愛的年齡
成年的到來
1、理性是不能單獨發揮作用的,即便能,它也主要是阻止我們去做某件事情,而不會帶給我們去做某件事情的激情,更不會造就偉大的心靈。
2、理性只能左右我們的觀念,但改變不了我們的行為。一個人可能會遵照理性的方式去想,但可能不按理性的方式去做。
理想中的女人
踏入社交界:審美趣味的培養
1、讀歷史的時候,我們是憑借人的欲念對人進行判斷,進入社會之后,我們要根據道德觀念對人進行評論。
書籍和戲劇
1、所有人都是一樣的,我們花心思去學習別人的思想,就沒有時間去培養自己的思想。就這樣,我們學到的知識越來越多,所擁有的理性卻越來越少。
2、道德上的善來自人的心靈深處,所以我所提及的不是這種善,而是一種拋離了個人偏見的感性的美,能帶給人真正的感官享受的美。
第五卷 婚姻
一、兩性教育的差異和女孩教育的關鍵
性別差異
1、在兩性之間的相互取悅中起作用的不是愛情法則,而是自然法則,自然法則要比愛情法則更加持久和穩固。
2、男性和女性是進攻和防御的關系,男性的進攻強大而勇猛,女性的抵抗則微弱而無力,直到最后大自然的法則發揮作用,上帝把貞操和羞恥作為武器賜予弱者以讓她去戰勝強者。
3、上帝賜予了每一個人榮辱心,他在賜予人類無窮的欲望的同時又賜予了人類調節欲望的權利和方法,讓人類既能獲得自由,又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
兩性教育的不同
1、無論是她們自己,還是她們的孩子,都要倚仗男人做出評價,這是自然的法則,不是人為的規定。
二、10歲前,女孩的身體發育要先于精神塑造
完美身材的塑造
女孩的布娃娃情結
1、在一個女孩子還不知道讀書的用處的時候,就不要讓她整天泡在書堆里,就好像不要讓一個男孩子過早地接觸書本一樣。
懶惰和叛逆的防御之道
1、一個習慣了在別人的約束下生活的女孩子,她必然擁有這個美好的品質:溫順。
三、10歲后,女孩教育要以品行修養為主
修飾和愉悅的藝術
宗教教育
1、在女孩子小的時候,重要的不是她們信不信仰宗教,而是有沒有正確理解宗教、發自內心地去熱愛宗教。
理性培養
1、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只要女孩子還沒有成長到能夠用理性或者情感喚醒良心的年紀,她們對是非的判斷就會完全依賴于周圍的人。等她們有了獨立的判斷能力,就不能按照原來的方法教育她們了。
2、如果只注重良心而不在乎別人的評價,她們就不會擁有善良的心靈,更不會企圖贏得別人的尊重。如果只注重別人的評價而不顧自己的良心,她們就會變得越來越虛偽,從而喪失自己的道德感,淹沒在別人的話語里,最終淪為膚淺的女人。
四、愛彌兒的理想伴侶:蘇菲
蘇菲的形象
1、她不知道時下流行什么顏色,但她知道什么顏色適合自己。她看起來穿得很隨意,但沒有一個女孩子比她更在意自己的服飾。
蘇菲的理想伴侶:忒勒馬科斯
五、愛彌兒和蘇菲:幸福來臨的時刻
六、游歷中的愛彌兒:拓展內在的心靈視野
欲念的控制
1、如果一個人可以為所欲為,絲毫不控制自己的貪欲,他還有什么邪惡的事情做不出來呢?
2、一個有德行的人懂得怎樣用自己的良心和理性去控制自己的感情,只有這樣,他才能遵守做人的本分,無論遇到什么情況都不會逾越道德底線。
3、只有專注于永恒不變的美的事物,人才能在保持明智的同時獲得幸福的生活。對你的欲念加以選擇,并且讓履行天職優先于滿足欲念。
4、痛苦是生命永恒的主題,它是那樣真實而長久,而快樂只不過是命運吝嗇地施舍而已,它是那樣虛幻而短暫。
游歷的價值
1、只有那些意志足夠堅強的人才適合去游歷,而這樣的人為數極少。他們不會受到邪惡之事或者邪惡之人的引誘,而是從他們的邪惡中吸取教訓。
2、不過,根據權利與義務的關系,每個人都不可能享受到沒有任何風險的自由,如果他想獲得某個國家的保護,就得遵守那個國家的法律。
3、人們越是追求獨立,離自由也就越遠,最后反而淪為了奴隸。
4、為了避免遭受傷害,人們把自己融入各種各樣的群體之中,絲毫不敢越雷池一步。漸漸地,他們發現自己追求自由的心思越來越弱,依賴他人的想法卻越來越強。
5、自由不是政府給的,而是發自人的內心的。一個自由的人,無論走到哪里,他都是自由的。一個惡人,無論走到哪里,他都是被束縛的。
七、愛彌兒和蘇菲的婚姻生活
1、忠誠,是婚姻雙方必須向對方履行的義務,可如果過分地要求對方忠于自己的話就會限制對方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