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為一項任務結束了,可以不那么忙。沒想到,一天下來,依然一路小跑,依然亂糟糟,依然千頭萬緒,到現在我心里還擔心著,明天起的出差,會不會有什么工作遺落下。
? ?經濟學家凱恩斯有個預言,他說隨著科技的發展,到2028年,我們每天只需要工作3小時,其余時間都可以用來玩兒了。現在,很多人都把凱恩斯的這個預言當成笑話來看,因為很明顯,看這態勢,我們不僅沒有更多的放松時間,反而感覺越來越忙了,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
? ? 為什么我們沒有像凱恩斯預言的那樣越來越閑,反而越來越忙了呢?原因有三。
? ? ?首先,按平均值來算的話,我們的閑暇時間確實增加了。即便是在生活節奏最快的美國,比起40年前,平均每周的工作時間也減少了12個小時。可問題在于,不是所有人都閑了,而是閑的人更閑了,而忙的人更忙了。
? ? 哈佛大學就有一個調查,發現越是收入高的人,越是感覺時間不夠用。那些職場精英,有94%的人每周工作50小時以上,甚至有一半的人每周工作時間超過65個小時,不算周末的話,平均每天工作13個小時。有個經濟學家專門為這種現象創造了個概念,叫“受折磨的有閑階級”,意思是,他們本來是最該擁有閑暇時間的人,但卻養成了最忙碌的生活習慣。那為什么會這樣呢?這是因為,他們比那些閑的人更能感受到時間的經濟價值。換句話說,忙碌的原因是,他們懂得時間更值錢,所以舍不得浪費。
? ?那你可能會說:我好像沒那么多工作要完成,也沒創造多少價值,可為什么還是總覺得自己很忙呢?這里咱們就得說你感覺忙的第二個原因,休閑與工作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了,你很少有完全不工作的時間。現代人基本上都是多線程工作,比如你會一邊發微信,一邊回工作郵件,一邊做表格。而研究發現,跟那些專心做一件事兒的人相比,那些同時做很多事情的人,會感覺自己更忙碌。說白了,忙是一種主觀感受,而現在幾乎沒有完全不工作的時間了,即便你在空閑的時候,偶爾也會有些工作要處理,那這個時候,你就會覺得自己是在忙,而不是在休息。這樣,你就會覺得好像自己每時每刻都在忙碌。
? ?第三個原因是,互聯網時代,我們每天面臨各種選擇,而當你在很多選擇中決定吃什么、買什么、做什么的時候,就給自己增加了額外壓力。比如你會覺得,自己有很多書沒有讀,很多地方沒有去,而遇到App閃退這種事兒的時候,也會很不耐煩,想著要不要卸載或者找個更好的替代品。就這樣,因為選擇太多,你把很多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思考“該做什么”上,當然就會覺得自己很忙了。
? ?所以你看,凱恩斯之所以預測我們將越來越閑,是從科技進步的角度說的,本身沒有錯,但他沒考慮到我們主觀感受這個因素。最終的結果是,我們不僅沒變閑,反而是越來越忙了。
? ? ? 而我認為,我的忙,因為我有位急性子又追求完美的大boss和一位進入更年期的女直線領導。
? ? 不過呢,忙也不見得是壞事兒,其實忙對我們還是有很多好處的,因為盡管人類的本性是閑著無所事事,但忙碌卻會提高咱們的幸福感。
? ? ?另外,問你個問題,如果你想找人幫你辦件事,那你是找那些很忙的人,還是找有很多時間的呢?估計很多人都會選后者,因為那些大忙人,可能抽不出時間來幫我嘛。但科研人員通過研究發現,錯了,你應該找那些本來就很忙的人來幫你,他們不僅完成任務的效率高,還能很好地對抗拖延癥。科學家發現,比較閑的人,如果錯過了任務截止時間,就會慢慢拖著做,甚至干脆放棄了。但忙的人就不會,他們一般都會在任務截止前很好地完成一項任務,要是沒完成,也會積極調整好狀態,趕快彌補回來,很少有沮喪情緒或者放棄的情況出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