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分鐘前,表妹晴又一次嘮叨,哥,我又不想干啦,在這個小公司當個小主管,太浪費我能力,荒廢我青春啦。
隔三又或者差五,表妹總要鬧上這么一回。
三番五次之后,對她的絮叨,我也不再有耐心,言語上也跟著粗暴,你應該多想想,你究竟有什么資本,用什么來支撐你的野心。
對我的惡語相加,表妹早已習慣。
實事求是地講,表妹各方面都還不錯,唯一的問題就是太高估自己,野心很大,能力卻不足。
其實我們很多人都有類似的毛病。
1.我們總是習慣于高估自己
“人貴自知”,這句話我們從小耳熟能詳,但現實中能做到的人太少了,只有極少數真正有智慧、有經歷的人,才配稱“自知之明”。
對我們普通人來說,大多數時候,我們都在高估自己。
比如我的表妹晴,,從小就自恃甚高,讀書的時候信誓旦旦,說絕對能考上985,結果只能上個普通二本。工作后經常跟我說,哥,以我的眼光和能力,最起碼得做個上市公司高管吧。然而,畢業八年過去了,她還是個小公司里的小主管,離她的大公司高管職位相去甚遠。
其實她并不知道,她的能力其實根本支撐不了她的野心。
因為,畢業八年,她沒有完整地看過一本書,從來不利用八小時之外學習提高,刷微信、看劇倒是在行。因為,她換工作如換男友,一年都換三四個,沒有任何行業和崗位的積累和沉淀。
可即便是這樣,她還經常高估自己。
我們呢,自然也好不到哪去,因為這是人類的通病。不信,你試著想一想、找一找,在我們還不太長的人生歷程中,高估自己的事例絕對俯拾皆是。
比如,考試前的信心十足,分數下來時的一籌莫展。比如,制定計劃時的信心滿滿,落實計劃時的舉步維艱。比如,創業初期的信心爆棚,失敗之后的慘淡收場。
這一切都在告訴我們,每時每刻我們都在高估自己,也都在接受高估自己的代價——失敗。
我們經歷的每一個挫折、每一次失敗,無不是高估自己的結果。
正如,一件在我們眼中感覺很平常的“小事”,別人做起來看似簡簡單單、輕松自如,我們一旦嘗試,才知道奇難無比、極不適應。
事實上,無論任何事情,它們只是看起來簡單而已,一旦做起來,才知道有多困難。這也是造成我們容易高估自己的一個原因。
2.莫把潛能當成事實
為什么人人都習慣高估自己呢?
一個最合理的解釋是,自己看待自己,看的是潛能而不是成果,看的是未來而不是現在。
自己明明就是一個屌絲程序員,干著螺絲釘的活,卻認為自己牛逼哄哄,超越李彥宏指日可待。剛發表了幾篇口水文章,就認為自己潛力無限,一片光明,很快就能年入百萬……
看到了吧,高估自己的人,無一不在“畫大餅”,總認為自己未來如何如何,肯定會怎樣怎樣。之所以現在還不怎么樣,要么認為是條件還不具備,還需要時間,要么認為是遇人不淑,平臺還不夠大……總之就是,水平是有的,就是還沒完全釋放出來。
而現實社會就不一樣,它看人從來只講當下,就看現在的結果。你說你水平高,ok,拿出成果來,沒有?對不起,一邊去。
自己感覺自己很牛逼,現實社會又不承認你的牛逼(沒有做出啥像樣的成就),自己的心理定位與社會現實中的位次之間的這個落差,正是許多人認為社會不公、自己懷才不遇的根源,也是他們焦慮不安,甚至恣意放縱的重要原因。
剛畢業進報社那會,我辛辛苦苦寫完一篇稿子,總編看了不屑地說,你寫的這是啥子新聞嘛,你當寫作文呢。后來我就不斷學習名家作品,為了把一篇報道寫的生動、更具現場感,先后請教了四個同事。就這樣,半年后,我成了全社出稿量最多的記者。這時候,報社的人都說,這小伙子有天賦,新聞的敏感性和悟性真高。連以前批評我的總編都說,“非池中物”,這小子肯定要走。
你看,周遭世界對你的認知和定位,是始于你做出一定成就之后的。在拿出真正的成果之前,你再怎么高估自己,那是你的事,除了親爹親媽,社會上,反正是沒人會重視你的。
我們高估自己,就是把潛能,當做了事實,當成了理所應當的結果。然而,事實上,從潛能到結果,這中間隔著十萬八千里呢,不經過一番艱苦卓絕的努力,是不會有結果的。
3.全面準確地評估自我
既然高估自己不可避免,那么我們就需要反求諸己,注重內醒和覺察,壓縮高估的空間。
“我”是什么?我是我的觀察者。當我們抽離自身的時候,才能看清真正的自我。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要用自我觀察本我。
什么叫自我和本我呢?打個比方,比如,你在開車的時候被別人加塞,于是你被激怒很生氣,你很想下車抽他,或者擠過去別他車,這個就是本我,是我們原始的沖動。如果恰在這時候,你覺察到自己生氣了,意識到這么做很危險,得不償失不能這么做,這個就是自我,是覺醒的自己。 簡單地說,你生氣就是自我,你意識到自己生氣了就是本我。
如何觀察呢,我們要借助科學的方法和模型,用自我對本我做出全面科學的評估,以便盡可能地接近事實。
需要說明的是,評估的時候,你必須把自己真正抽離出來,否則兩者相混,身在其中,怎么可能得出科學的結論呢?
SWOT分析模型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法。
S(Strengths)代表優勢,W(Weaknesses)代表弱勢,O(Opportunities)代表機會,T(Threats)代表威脅,用這四個象限對自己進行全面的分析和定位。
特別是作決策、定目標的時候,要不斷對這四個方面進行總結、推演,詳細列出每個細節和可能的情況,清晰地認識自自己和外部環境。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如果,你對現狀不滿意想辭職創業,開始的時候你肯定找 了一大堆必須創業的理由,反正就是“不創業毋寧死”,你也一定信心爆棚,特別想大干一場,想著以后肯定大賺特賺。
這個時候就要警惕,你很可能已經過于高估自己了。所以,你要拿出SWOT模型,認真分析,如果要創業,你有哪些明顯的優勢,或者劣勢,能抓住哪些機會,存在哪些不利的競爭,然后綜合評估一下,相信很快你的腦子可能就不會那么熱了。
4.想要獲得先讓自己配得上它
在抱怨老板不給力、別人不懂你的時候,要先想想自己有什么資源,有哪些能力,如果提供給你更大的平臺,你能否真能勝任?
最近很火的曉松奇談,也有許多人不屑一顧,說一個寫歌的也敢大談文化,呸,什么水平。可是,人家讀的是清華,從小在清華園長大,一大家子都是清華的,小時候有什么問題,他爸媽就會告訴他,這個問題你找隔壁誰誰誰,那個問題你問隔壁誰誰誰,鄰居全是各個領域的頂尖學者。
你怎么跟人家比,換你來主持行嗎?你的知識儲備、人生經歷、眼界視角有的一說嗎?
所以,不要光盯著別人,要先給自己好好算算,緊盯自己才是正道。
除此之外,成長是你唯一要關心的事情。既然不被承認,既然你的能力還撐不起你野心,那么請靜下心來努力學習。
在這個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哪還會存在什么懷才不遇?之所以你還沒有顯現,歸根結底還是你能力不夠。
就像我之前所經歷那樣,不是因為你有天賦,才最終做成了某事,而是做成了某事,才被稱為有天賦。
天賦是果,不是因,切忌本末倒置,否則,就會觸發不同的行動,結果自然就南轅北轍了。
正如查理?芒格所說,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樣東西,最可靠的辦法是讓你自己配得上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