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按照自己想的方式去活,那么遲早會按照你活的方式去想。
? ? ? ? ? ? ? ? ? ? ? ? ? ? ——題記
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20歲之前,幾乎從來沒有認真想過這個問題。更確切地說,那之前的我對“一生”這個詞兒似乎太陌生了,至于“自己喜歡的方式”也算無從觸及吧!
前面的20年感覺自己就像是在被扎著口的袋子里度過的,溫暖而又令人窒息。關于童年的記憶不算很多,除了和自行車的那段難忘的“愛恨史”,更多的記憶都是關于上學的。學校的圍墻是那只袋子,扎著袋子口的是老師和父母的期待......
終于有一天我嘗試著將頭伸出袋口,外面的世界又突然讓我變得十分沮喪。高中的三年基本都是以這樣的心境度過的,直到臨近高考時我的內心才開始變得堅強起來,向著那個又渴望又恐懼的終點狠狠地奔跑了一段。
這一次命運并沒有過多地關照我,只是去了一個普通城市的普通大學。幾乎所有的決定都是做的,城市、學校、專業......帶著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忐忑踏上了遠行的列車。望向窗外的某一瞬間,突然覺得套在自己身上的那個袋子消失了,頓時一身輕松,卻也有些慌張。
狠狠地努力了一年之后,卻突然覺得每天在做的似乎并不是喜歡的事情。或許是因為沒有了老師和父母的期待,內心世界始終找不到平衡點。大二那年開始踏上了“壞學生”的道路,寧愿在圖書館沉醉在一本喜歡的書中也不愿屈從于一位不喜歡的課程老師點名的威脅,寧愿早出晚歸地尋找屬于自己的領地也不愿成天和一群顯得過于普通的人形影不離,寧愿為自己的未來冒險一把也不愿順著既定的軌道緩緩滑向終點......
逐漸地,除了腳邊還有幾縷尚未剝離的纏絲,我的整個身體暴露在了陽光下,真切地感受著生活給予我的一切。慢慢地,我開始分辨出一些東西是對我有益的——我喜歡的,還有一些東西是對我無益的——我不喜歡的。幾乎每次我的身體都會告訴我真實的答案,而非經過腦子加工的結論。我開始做出選擇,將喜歡的人和事留在我的身邊,也開始學會拒絕,對于不喜歡的人和事轉身離開。
發呆的時候也會去思考什么樣的生活才是自己想要的。起初大腦是一片空白,或者天馬行空的圖景。逐漸有一些具體的人物形象和美好的事物成為圖景的一個部分。會被潘石屹因捍衛誠信的文化而開除下屬而感動的落淚、會被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學鼓舞地心潮澎湃、也會對擁有豐裕物質的生活滿懷期待......
四年的大學生活,如同我人生的春天。很多美好的種子在那時被種下,有的已經結果、有的正在發芽、有的還在等待適宜的陽光和雨露......
今天的我,正前行在成為真實的自己的征途中,那是一個讓自己舒服的自己,無所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