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
世家譜寫的是重要的諸侯大姓的家族史。但也包括了《孔子世家》和《陳涉世家》。
后代正史中世家一類多被取消,少見家族史的分類。
中國傳統觀念向來以家族、族屬為重;而早期的諸侯大姓又直接連結大小不等的邦國城池。故而《史記》的三十世家有一種不可取消的獨特的意味在。
越王允常
大禹陵在今天浙江省紹興市東郊,據說中國上古夏朝開國帝王兼治水英雄大禹即埋葬于此。紹興舊稱會稽,乃古越國都城所在,越王勾踐的先輩即大禹的后裔。
越國先民尚處于蠻荒階段。
《莊子·逍遙游》:“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發文身,無所用之“。
到春秋時代,越王允常和吳王闔廬相互征伐,允常死后,其子勾踐立為王。
吳越結仇
吳國先祖吳太伯本為周太王長子,為了卻父親將王位傳給幼子季歷的兒子昌的心愿,吳太伯和二弟仲雍出逃來到吳地,“文身斷發,示不可用”。
吳國之強始于壽夢,但動亂也于此埋下。壽夢四子:諸樊、馀祭、馀昧、季札。壽夢覺得季札最賢,想把王位傳給季札,但季札堅決推辭,壽夢只好立長子。壽夢死后,諸樊意欲讓位給季札,季札又推辭。諸樊死前遺命兄弟相繼,最后總能到季札為王。結果輪到季札時,季札逃了。
吳國只好立馀昧之子僚為王。但壽夢長子諸樊之子公子光心存不滿。十三年后,公子光等到了好機會,季札不在國內,吳國軍隊被楚軍斷后路,趁國內空虛,公子光在伍子胥介紹的勇士專諸的幫助下,設計殺死了吳王僚,繼位為王,即吳王闔廬。
勾踐元年,吳王闔閭出兵攻打越國。勾踐迎戰策略奇特。
“使死士挑戰,三行,至吳陳,呼而自剄。吳師觀之,越因襲擊吳師······”
吳軍敗,吳王闔廬負傷而死,臨終寄語兒子夫差復仇,從此吳越兩國成為死敵。
吳王復仇
吳王夫差練兵而云“勒”,用詞精妙,意為像拉緊馬韁那樣強迫軍隊進行戰斗演練。越王勾踐聽聞此,想先發制人主動出擊吳國。越國大臣范蠡勸諫,勾踐不聽,發兵攻吳,越敗。
“臣聞兵者兇器也,戰者逆德也,爭者事之末也········”
這類帶有普遍效用的兵家格言被不同國家、不同身份的人士極其熟練地應用,實際正好從一個側面顯示在那個戰爭頻發的年代,談兵論戰跨跨界流行程度。
“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棲于會稽。”
“棲”字用詞精妙,謂勾踐退守會稽山就像鳥兒只能棲息在樹枝上,下來不來。
越國求和
范蠡:“卑辭厚禮 以遺之,不許,而身與之市”。
勾踐派大夫文種求成于吳。文種原是楚國官吏,此人大度寬容。
文種膝行頓首曰:“君王亡臣勾踐使陪臣種敢告下執事:······”
此番說辭是為了表示越國對吳王的絕對謙卑,眼看將要成功,不想伍子胥提醒吳王,文種只好無功而返。
勾踐聽聞打算與吳國決戰,文種又出一計賄賂吳國太宰伯嚭。
“夫吳太宰嚭貪,可誘以利,請間行言之。”
太宰嚭果然說服了吳王,使吳王不再理會伍子胥的強諫,撤了圍困越國的軍隊。
《吳越春秋》中記載更為詳細,但有四處重要不同:一是行賄對象主要是吳王而非太宰嚭;二是行賄的方式主要是美女;三是明確獻上的美女一名西施,一名鄭旦;四是出使吳國的是范蠡而非文種。西施的名字最早出現在《吳越春秋》中。
“何遽不為福乎”
“湯系夏臺,文王囚羑里,晉重耳奔翟,齊小白奔莒,其卒王霸。由是觀之,何遽不為福乎?”
文種舉了歷史上四個先處逆境、終得稱霸的例子來寬慰勾踐。
成湯曾被夏桀囚禁于夏臺,文王姬昌曾被商紂王幽禁在羑里,晉國驪姬之亂時公子重耳投奔翟國避難,齊國公子小白 為避禍投奔莒國。成湯后滅夏建立商朝,文王伐紂滅商建立周朝 ,重耳流亡十多載終成春秋一霸晉文公,小白遭追殺終成春秋霸主齊桓公。
勾踐嘗膽
“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實則《史記》、《吳越春秋》、《越絕書》等相關史書中都只有“嘗膽”而沒有“臥薪”。“臥薪嘗膽”最初出現于蘇軾的《擬孫權答曹操書》。
范蠡:“兵甲之事,種不如蠡;填撫國家,親附百姓,蠡不如種”。
文種主管內政,范蠡去吳國為質。
“鷙鳥之擊也,必匿其行。今吳兵加齊、晉,怨深于楚、越,名高天下,實害周室,德少而功多,必淫自矜。為越計,莫若結齊,親楚,附晉,以厚吳。吳之志廣,必輕敵。是我連其權,三國伐之,越承其弊,可克也。”
七年后越國元氣漸蘇,大夫逢同勸諫急于報仇的勾踐。“繕飾備利”,意為修正宮殿裝飾和準備堅兵利器,這過于招搖,可能會讓吳國恐懼而給越國帶來災難。
逢同的計策是要越國一方面自我隱蔽實力,另一方面“結齊,親楚,附晉”而“連其權”(權即衡,即連橫),來達到“厚吳”(讓吳國感覺自己國力雄厚),從而使吳國“志廣”(野心膨脹),最終“輕戰”的目的。
伍子胥自殺
伍子胥:“吳有越,腹心之疾,齊與吳,疥癬也。”
吳王不聽伍子胥的勸阻,執意伐齊,勝利,吳王責備伍子胥。
文種獻計“請試嘗之貸粟,以卜其事”。
意在試探吳國是否真的不戒備越國了。其后越大夫逢同伙同太宰嚭進讒離間吳王和伍子胥。
有關越國的不同文獻中,同樣的計策,出計的謀臣卻不經常是一人。推測,勾踐身邊其實是個謀士集體,以范蠡、文種為代表,所以某一計策屬于范蠡或文種,實則都是該集體的一個符號而已。
吳王聽信太宰嚭的讒言,最終賜死諫臣伍子胥。
伍子胥:“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若初欲分吳國半予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讒誅我。嗟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獨立!”
“而”“若”都是“你”的意思。“一人固不能獨立”可做兩種理解,一是自己過于超群,反遭摧折;一是伍子胥預言吳王夫差的未來。
越伐吳
吳王北上與諸侯會盟,吳國精銳部隊都隨行,國中空虛。勾踐趁機伐吳,敗吳軍,殺吳太子友。吳王夫差將此事隱瞞,等盟誓結束后才派使者帶重禮向越國求和。越國考慮到自身實力還無法滅掉吳國,于是兩國講和。
“發習流二千惹,教士四萬人,君子六千人,諸御千人”。
習流、教士、君子、諸御是當時四類不同軍事人員。教士指訓練有素的士兵,君子指越王的親信武士,諸御指在軍隊行使管理職權的軍官。
但是各家對“習流”所指為何有不同說法。明代陳霆說法比較合理,認為“習流”指“士之習水戰者”,即水軍。越國軍隊一直擅長水戰,史籍多有記載。
出土于山西侯馬晉國遺址的《侯馬盟書》。
越破吳
勾踐趁吳國“士民罷弊”(罷通“疲”)攻打吳國,將吳國圍困三年,“越遂復棲吳王于姑蘇之山”,一如當年勾踐“保棲于會稽”。相似的歷史。
吳王派使者求和,勾踐也有不忍之心,但由于范蠡的堅持,最終吳王夫差自殺。
范蠡:“夫天予弗取,反受其咎”“伐柯者其則不遠”。
“天予弗取,反受其咎”出自已佚失的古《周書》。
“伐柯者其則不遠”出自《詩經》的《伐柯》。
范蠡之意應為:今天你還是有生命的自主的樹,明天可能就會被砍伐,并被制成為受人驅使的斧柄再去砍伐別的樹。言下之意是,如果不徹底消滅吳國,越國就仍可能被吳國征服并受其驅使。
在春秋時期的政治外加場合中,斷章取義征引古籍來為自身現實目的服務的做法,流行于各國政客、謀士的論說方式中。
越稱霸
勾踐向周元王朝貢,取得傳統意義上天子的認可,受賜“胙”,“命為伯”,越國自此為中原國家所承認,被視為當時中國的一部分。
勾踐慷慨將吳國土地贈送相關國家,一度登上諸侯霸主的寶座,表明越國國力高速增強。
無錫鴻山越國貴族墓。
“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范蠡離開了,勸文種也離開。
“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文種稱病不朝,越王聽信讒言賜死文種。
《淮陰侯列傳》:“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所謂“伐吳七術”,據《越絕書》所記為“九術”,前任認為勾踐所用其三分別是第四招“遺之好美以熒其志”、第六招“貴其諛臣使之易伐”和第九招“堅甲利兵以乘其弊”。但根據本篇世家,第二招“重財幣,以遺其君”和第三招“貴?粟槀,以空其邦”亦為所用。
越臣文種被勾踐賜劍自殺,此前吳臣伍子胥亦是被吳王賜劍自殺。一方面說明,吳越兩國雖勢如水火,而國君殘暴如出一轍;另一方面也顯示了劍在吳越使用的廣泛性。由此推測,春秋時期吳越之地確如傳言所說鑄劍技術達到了相當水準。
湖北江陵望山楚墓出土越王勾踐劍。
楚滅越
勾踐之后數代到無彊為越王,無彊欲巴中原,計劃是先進攻齊國再攻打楚國。但是齊威王派使者勸無疆放過齊國轉而攻打楚國,結果反而被楚國大敗,最后國破身亡。
齊國使者嘴炮技能max.
東越閩越
漢高祖封勾踐后裔閩君搖為越東海王,又稱東甌王。東甌王和閩越王都身歷了漢景帝時期的八王之亂。
后來,東歐移民江淮,閩越叛亂最后被圍剿。
陶朱公范蠡
范蠡告別勾踐時,勾踐以分國或誅殺的選擇來利誘威脅范蠡。
范蠡:“君行令,臣行意”。
“復約要父子耕畜,廢居,候時轉物,逐什一之利”。
要:通“邀”。廢:出售。居:囤積。候時轉物:等待時機轉手倒賣。逐什一之利:追逐十分之一的利潤。
范蠡派長子赴楚國營救次子,最后自作聰明的長子只帶著弟弟尸首回家。
范蠡解釋:長幼二子生長環境不同,故長子惜財,幼子輕財。
司馬遷以如許篇幅寫這樣一個故事,自非閑筆,而其意何在,則頗堪玩味。
明人鐘惺:“古今事無大小,其成敗只在明取舍,明取舍只在知人。越滅吳定伯。得力在以范蠡,史遷以活中子一事,為《越世家》終局,舉此以見蠡之用財用人,所以事越之道,不出于此,此文字映帶處。”
太史公曰
“勾踐可謂不賢哉!蓋有禹之遺烈焉。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名垂后世。”
能否繼承大禹的功業是司馬遷評價越人優劣的一個重要標志。勾踐“苦身焦思,終滅強吳”,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名垂后世”都為越國贏得了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