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記》之越王勾踐世家—臥薪嘗膽,滅吳興越

越王勾踐是大禹的后裔,夏朝少康帝的后人,是根正苗紅的五帝血脈,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一直和吳國有糾葛,可以說是世仇,因為吳王闔閭的原因直接導致越王勾踐的父親身亡,吳王闔閭聽說勾踐的父親死了,便興兵伐越想撿個大便宜。沒料到這個勾踐比他父親生猛的多,吳王闔閭還被越軍用弓箭射中,不僅沒撿到便宜還丟了老命。

吳王闔閭不是弱者

吳王闔閭在彌留之際把兒子夫差叫到身邊,說到吾兒勿忘此仇,一定要打敗越國替我報仇。夫差記住了父親的話,他在伍子胥的輔佐下,日夜操練軍隊準備出兵伐越。

越王勾踐決定先發制人,他向范蠡詢問意見,范蠡說不可伐吳,主動發動無名的戰爭是不道德的,吳王闔閭就是因為趁著您父親去世發動了不義戰爭才兵敗身亡的。您現在要攻伐吳國也出師無名,況且吳國還有主力未損,伍子胥等能人善戰,此次出師必然不利。越王勾踐沒有聽從范蠡的意見,還是堅持伐吳。

吳王夫差收到勾踐伐吳的消息后,立刻組織了吳國全部的精兵迎擊越王勾踐的軍隊,并在夫椒將越國軍隊擊敗。越王和剩下的五千人退守到會稽,被吳國軍隊重重包圍,陷入絕境。此刻勾踐后悔沒有聽從范蠡的建議,以至于全軍陷入絕境,便向范蠡請教脫困之策。范蠡說只要保住根基就能有東山再起的機會,您現在要對吳王夫差謙卑有禮,并給吳王夫差送去厚禮表示臣服,如果他不答應您就到他身邊去侍奉他請求他的原諒才能走一線生機。

勾踐聽從了范蠡的建議,派大夫種去見吳王夫差,夫差本來要答應,但是伍子胥說上天要把越國交到您的手上,您怎能不要呢?大夫種無功而返,勾踐聽說夫差不許便要自殺,種阻止了勾踐并說道我看夫差身邊的吳太宰嚭很貪婪,可以用重金和美女賄賂他,定能成功。勾踐很高興便按照種的辦法去賄賂吳太宰嚭,果然在吳太宰嚭的幫助下吳王夫差接受了勾踐的請求,赦免了勾踐退兵回國。夫差貪小利而忘大義,優柔寡斷沒有斬草除根為吳國埋下了隱患。

勾踐回到越國后痛定思痛,為了報仇,他每天都在吃飯前先嘗一口苦膽,睡覺的時候直接躺在柴火上,每時每刻都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國恨家仇。勾踐的妻子自己織布他們只穿粗布衣服,只吃素食而不吃肉。禮賢下士任人唯賢,和越國子民同甘共苦。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

勾踐本來想讓范蠡來治理國政,但是范蠡說自己善于帶兵不善于治國,治國方面還是大夫種比較在行。于是勾踐將治國的大任交給了種,而范蠡和大夫柘稽被派到吳國充當人質,其實通過兩年的人質生涯,范蠡摸清了吳國的底細,為后來越王勾踐順利伐吳創造了條件。

同時勾踐沒有大張旗鼓的發展國力,而是封鎖消息,韜光養晦悶頭發展,不引起吳國的關注和猜疑,同時對吳國表現的非常謙恭,且不斷的給吳國太宰行賄,贏得了吳王夫差的信任。

再來說說吳王夫差,他并不是貪戀女色的人,在史記里就沒有提到過有西施這么一號人物。如果說貪戀女色,我想那可能是那個貪財好色的太宰吧。吳王夫差的問題不是貪戀女色問題,是沒有戰略眼光的問題,他沒有像伍子胥那樣意識到越國對于吳國而言就如芒刺在背,總是潛在的隱患。不根除隱患就無法放心大膽的和諸侯爭奪天下霸權。這點和后來魏國的龐涓堅持要先滅掉秦國的想法如出一轍,這是兵家的思想,就是根除隱患,可以夫差和魏王一樣都沒有采納建議。

吳王夫差

吳王夫差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還是很有追求和建樹的,不然當初怎么可能打敗勾踐,他打敗了齊國,并和諸侯在黃池會盟想成為天下霸主。就在他帶領吳國的精兵去和齊楚晉爭霸的時候,勾踐在范蠡的建議下行動了,一舉殺死了吳國的太子,但是吳王夫差沒有敢把這件事公之于眾,而是用厚禮和越國言和,勾踐認為確實沒有徹底滅吳的實力,因此也撤兵回到越國。

又過了四年,越國再次伐吳,吳國這幾年為了爭霸搞的人民苦不堪言,國力衰弱,因此被越軍一舉擊潰,吳王夫差被圍于姑蘇山,此刻吳王夫差也想到了求和。范蠡說現在是吳國送到您的手上了您一定不能錯過了,不然就會步吳國的后塵。勾踐因此拒絕了夫差的請求,夫差自覺對不起伍子胥,對不起父王,更對不起吳國的百姓,因此自殺而死。戰爭以越王勾踐的徹底勝利而告終。

滅吳后,范蠡便向勾踐告別,勾踐盡管一再挽留,但是范蠡還是認清了勾踐的本質只能同患難但不能同富貴。范蠡還給好友大夫種留下書信,心中寫到“勾踐其人只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你也趕緊謀條生路吧,不然必被其所害?!贝蠓蚍N沒有聽勾踐的建議,結果被勾踐賜死。

范蠡才是真正的智者

能夠功成身退,是需要智慧和勇氣的,只有舍得才能獲得,范蠡做到了。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