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國也
提起梁惠王這個人,大家可能并不陌生。
高中語文教材上就有一篇課文《寡人之于國也》。講的是梁惠王滿腹委屈地對孟子訴苦。
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
你看啊,老孟,我對這個國家也算是盡心盡力了,河內地方(河南省濟源縣一帶大概)遭受了饑荒,我便把那個地方的百姓移到了河東(今天山西省安邑縣一帶),同時還把河東的一部分糧食移到了河內來解救那里的災民,假如河東這個地方遭受了饑荒,我也是會這樣做的。你看看現(xiàn)在魏國周邊的國家,哪有一個國家的國君像我這樣盡心盡力,我容易嗎。我想不通的是為什么我即使是這樣,別的國家的百姓還不來我這里?
孟子聽了很無語,開始給他講故事。就是后來家喻戶曉的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
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走,或五十步而后走,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孟子說這個故事來暗諷,其實你們魏國沒比鄰國強多少,來了你這里,百姓還是會流離失所,還是會經歷兵荒馬亂,老百姓本來就安土重遷,如果來魏國沒有特別明顯的好處,怎么回來呢?
當然,后面的這幾句,是我腦補的,聰明人之間的事情都是點到為止。
那怎么才能讓鄰國的百姓來你們魏國呢?老孟也不是省油的燈,接著開始趁機兜售自己的政治理念,“五畝之宅,樹之以桑balabala”。
后面沒有寫梁惠王的反應,按照史家的一般邏輯,如果臣子說一番話,君主很高興,會寫“大悅之”,“深納之”;君主感覺一般,會說“善”。
但是在《孟子》一書中,梁惠王什么反應沒有記載,估計梁惠王后悔聽老孟講故事了。
上學時讀這篇課文時,對于梁惠王這個人基本沒有什么概念,只知道是魏國的一位昏庸的國君罷了。對魏國也沒有什么概念,只覺得是戰(zhàn)國期間的一個小國罷了,最近讀通鑒也參考了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才知道,原來魏國進入戰(zhàn)國原來這么生猛。
魏惠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那就是前面還是魏文侯、魏武侯,到這里直接稱魏惠王或者梁惠王了。這說來有點話長。
文侯經營魏國五十年,接下來武侯繼續(xù)經營魏國二十年。經過七十年的勵精圖治,魏國實力遠在一同分晉的韓國、趙國之上,一時間其他諸侯也難以望其項背。
取一段通鑒的簡單描述就可以證明:
烈王三年,魏伐齊,至博陵。
烈王四年,魏敗趙師于北藺。
烈王五年,魏伐楚,取魯陽。
注意,這不是我摘出來的,而是通鑒原文,通鑒對于魏國的這一段風光時期,描述的極其簡略,可能是史料殘缺吧。但是透過這簡單的不到五十字的描述,我們還是可以感受到魏國予取予求的威風。
魏國一時風頭無倆。所以到了惠王這一代就首先稱王了,并且是在諸侯中間第一個稱王,可見其自信。但是惠王的即位之路并不是那么順利。
魏武侯死的倉促,通鑒記載武侯“不立太子,子罃與公中緩爭立,國內亂”。沒有來得及立太子就掛了,造成了兄弟二人的王位之爭,國內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此時韓國的公孫頎對韓懿侯說:魏國大亂,咱們可以趁火打劫。趙國的趙成侯這時候也是心情不好,為啥呢?前段時間也被魏國扁了一頓。
接下來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韓趙聯(lián)軍開始討伐魏國。
韓趙聯(lián)軍在濁澤這個地方大敗魏師,并且包圍了魏國都城安邑。濁澤這個地方大概在今天的山西運城一帶,而安邑在今天的山西夏縣,也是司馬光的老家。
包圍魏國之后,魏國為魚肉,聯(lián)軍為刀俎,魏國的命運掌握在兩個兄弟國家身上,但是在如何處置當時局面上,韓趙兩國產生了分歧。
趙成侯比較簡單粗暴:干脆將不聽話的魏罃殺掉,立聽話的公中緩,咱們兩國再割點地,之后聯(lián)軍撤退,這樣對你我兩國都有利。
韓懿侯對此卻又不同的看法:這樣做有兩點不妥,第一,你把魏罃殺了,顯得我們比較殘暴;第二,赤裸裸的割地,顯得我們貪婪。這兩點都會讓我們在國際輿論上處于被動地位,將來外交不好搞。
不如這樣,我們讓魏罃和公中緩各自為王,這樣魏國就會分裂為兩個國家,單拿出一個來,連宋、衛(wèi)這樣的小國都不如,還哪里能是我們兩國的對手呢?這樣我們可以永遠高枕無憂了。
趙成侯不答應,覺得這樣占不到什么便宜,不聽韓懿侯的。韓懿侯也不爽,心想你不聽老子,老子還不干了,連夜帶兵撤走,只留下趙國軍隊圍城。當然,魏國受死駱駝比馬大,打不過韓趙聯(lián)軍還打不過你趙國么?趙國軍隊也撤走了。
聯(lián)軍圍城的危機就這樣戲劇性的化解了。
公中緩沒了靠山,沒幾天就被魏罃殺了,魏罃即位為魏惠王。
對于這段故事,司馬光引用司馬遷的話評價:
魏惠王之所以身不死、國不分者,二國之謀不和也。若從一家之謀,魏必分矣。故曰:君終,無嫡子,其國可破也。
翻譯過來就是:魏惠王不死,魏國不分實在是由于韓趙兩國沒有達成統(tǒng)一意見。如果能聽從一家的意見,魏國必然分裂,當然這里的一家就是指韓懿侯。
不得不說,韓懿侯的眼光比較長遠,看的比趙成侯清楚。第一次讀到這里的時候,真是為韓懿侯的主意點贊。趙成侯和韓懿侯相比,考慮問題方式完全不同,眼光之長短也不可同日而語。生活中,我們實在是要多向韓懿侯學習,要放長線釣大魚,考慮問題要尋找最優(yōu)解。
不得不說,魏惠王的運氣實在是好,可是后來就沒有這么順風順水了。
王好戰(zhàn)
孟子說魏惠王“好戰(zhàn)”。確實如此,在位期間發(fā)送多次對外戰(zhàn)爭,可惜敗多勝少,戰(zhàn)績不佳。通鑒里面多次記載了魏國與其他國家的戰(zhàn)爭。
即位三年,就聯(lián)合韓軍與秦軍在洛陽干了一仗,可惜敗了。
即位四年,討伐宋國。沒有記載戰(zhàn)況和結局,估計是沒有撈著什么油水。
即位五年,“秦獻公敗三晉之師于石門,斬首六萬”。這次戰(zhàn)爭可以說是慘敗。韓趙魏三國聯(lián)軍與秦軍在石門這個地方展開了激烈戰(zhàn)爭,損失慘重。石門據(jù)考證就是今天的山西運城一帶。這次戰(zhàn)爭算是秦國對東方諸侯國的第一次大捷。
即位七年,魏惠王不服又與秦國干起來了。“戰(zhàn)于少梁”,可惜又是敗績。少梁在今天的陜西韓城一帶。也是在這一年,秦獻公死了,秦孝公即位,第二年重用商鞅,變法圖強,后面會介紹商鞅這個人。從此,秦國到了一個開掛的時代,此是后話,暫且不提。
且說,魏罃稱魏惠王之后,齊國也不甘示弱,也稱王。是為大名鼎鼎的齊威王。
伐趙
魏惠王“好戰(zhàn)”,也有抱負,他一直想在自己手上再次統(tǒng)一三晉,復興為原來統(tǒng)一強大的晉國,然而他本人卻是有點稍微志大才疏了,終其一生在軍事上乏善可陳,屢吃敗仗。
公元前354年,也就是即位后的十四年,魏惠王伐趙,包圍都城邯鄲,算是趙國最為危急的時刻,離滅國僅僅一步之遙。
于是趙國向齊國求救、向楚國求救。楚國沒有馬上行動,齊國先出手。
齊國派出了赫赫有名的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的豪華陣容。這里司馬光插了一段孫臏和龐涓的個人恩怨。
孫龐二人師出同門,都在鬼谷子的門下學習兵法,然而龐涓總覺得自己不如孫臏學得好,可是龐涓這個人會來事,在魏國做到了大將軍的位置,此時孫臏可能還沒有發(fā)跡,可能還在四處漂泊。于是龐涓把孫臏騙到魏國來,可能是說了一番魏王會重用你,哥們兒有肉吃就有你湯喝的話。孫臏沒有多想就來了。
來了之后沒多久,孫子就成了孫臏了。
通鑒里沒有細講龐涓是怎么用陰謀詭計陷害孫臏的,總之,結果就是“以法斷其兩足而黥之,欲使終身廢棄”。砍掉雙腳,臉上刺字,龐涓想要的就是一個結局:孫臏要從此成為廢人。
同窗好友,多大仇多大恨。但龐涓忽略了一點,對于一個天才來說最重要的是腦子。
孫臏選擇隱忍,抓住齊國使者來魏國的機會,“偷渡”到了齊國。拜在齊國大將田忌的門下,并受到了齊威王的重用。
趙國來求救了,于是齊威王想讓孫臏為將,孫臏推辭:我是一個刑余之人,怎能率領千軍萬馬?
齊王表示理解,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
田忌率領救趙大軍出發(fā),想直接到趙國邯鄲跟魏國軍隊開干。孫臏作為鬼谷子的得意門生,當然出招不會這么low。而是給田忌上了一堂課:
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戟,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大意就是:凡事不要輕易用最容易想到的方法去解決問題,而是應該多想一想,用最省力的方法解決問題。
接著,就談及到當時的形勢:
魏國和趙國交戰(zhàn),魏國必然把所有的精銳都用來攻伐,老弱殘兵用來守城,您不如直接率軍攻打魏國的首都,占領優(yōu)勢位置,進攻防守虛弱的地方,那樣,他們一定會放棄攻打趙國來回來防衛(wèi)的,這樣我們就能解救趙國的困局,并從魏國得益。
田忌采納了孫臏的建議。
在實施的過程中分為三步:
一、佯攻魏國襄陵
畢竟齊國軍隊從齊國的臨淄出發(fā)到魏國的大梁(也就是今天的開封)路途遙遠,如果魏國能夠攻下邯鄲,并及時撤軍,齊國的圍魏救趙就起不到效果了,要知道長途奔襲,勞師遠征是用兵大忌。所以,孫臏派兩個龍?zhí)R城、高唐帶領一支小隊去佯攻襄陵,以此麻痹正在包圍邯鄲的魏軍。這樣不可一世的魏軍就不會馬上返回救襄陵,為齊國攻打大梁贏取了時間。
二、直接進攻大梁
同時孫臏派出了大軍去主攻大梁。大梁當時雖然不是魏國的都城,但也是魏國的軍事重地,如果大梁失守,后果不堪設想。所以主攻大梁,是為了慌亂魏軍的陣腳,引誘魏軍撤軍自救。
三、桂陵設伏
孫臏在桂陵這個魏軍撤軍的必經之路上設伏,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漂亮的圍點打援戰(zhàn)術。
計算如此周密,勝仗自然水到渠成。果然,魏軍在占領了邯鄲之后,火速撤軍,但是撤到桂陵這個地方的時候,被齊軍襲擊,魏國大敗。
這樣魏國又吃了一次敗仗。
當然,好戰(zhàn)的魏惠王不會就此善罷甘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