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秋 之 圓
中秋,月是圓的,餅是圓的,最關鍵的是,心,也是要圓的。月之圓、餅之圓以兆人之團圓,于是,我們該有的,是一顆團圓的心,一顆圓滿的心。可塵世中,我們的心安放在何處?圓否?
大凡提到團圓,我們必然會想到家人,家人團圓才是最要緊的。家,是溫馨的港灣;家,是心靈安放的地方。中秋之團圓,你身在何處?能否回家團圓?或許學習在外,或許工作在外,團圓實在是可望不可及的。很多人行走在外鄉的路上,對于家,那個遙遠的地方,唯有思念,唐朝詩人王建寫到“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離鄉之人遙望家鄉親人,在家鄉的人思念遠離的親人。
思念之痛,是有情之人都懂的。我們為何回不去?王建當年,忍痛難回的人不外乎戍守邊關的將士、在外為官的大人、在外游學的學子、或有經商在外之人。當時的人行走在故鄉之外,有但應該為數不多。可如今,誰不曾在外,幾人能長守家中?
長守家中的,在農村,唯有老人和孩子。在農村,能見到幾多青壯年?在城市,又有多少是原住民,幾多不是異鄉人?于是,幾乎全民都在思念,忍受思念之痛。張九齡曾寫“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蘇軾更加直接寫到:“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詩是美的,情是真的,忍受的是痛,真切的思念會痛。
有人回不去故鄉,漸漸地,故鄉再也回不去了;有了進不了城,漸漸地,城市越來越遠。絕大多數中國人的故鄉在廣大農村,而農村正在沒落。沒有精壯勞動力的駐足,加之城鎮化進程的大踏步,農村不沒落才怪。對于此,我們能做些什么?在遠離故鄉的時候,在節日的時候,倍思親而已。
中秋之思,是一種感恩的思念。秋,意為成熟、收獲。在我們遠離故鄉的時候,這些年,我們成熟了嗎?我們收獲了嗎?每當我們贊嘆生我養我之地時,我們能否多做點什么?每當我們向往故鄉的碧水藍天時,我們需要對現狀的一些反思。
天地之間,以人為中心。社會的發展是為人造福的,當我們背井離鄉時,我們是否只是走了一條直線,盡管有些曲折,奈何回不到原點?太陽是圓的、地球也是圓的、月亮也是圓的,我們的心更應該是圓的。中秋月明,明月下,人,從哪里來,終將回到哪里去,我始終相信這點。
月是圓的,餅是圓的,我們的心也應該是求圓的。只有圓,才是可以走遠的;只有圓,即便走得再遠,我們的心也有處可放。
再賦詩一首:
中秋月夜
1
中秋月,哪年不相似
甚至是一樣的,高懸夜空
嫦娥、吳剛、桂樹、玉兔
在同一個圓內
年復一年,皎潔生輝
世人,歡愉,共嬋娟!
2
今,又是一年中秋夜
嬋娟卻羞澀,于寒雨中守望
人間不見月,焉能共嬋娟?
親人在,故鄉在,有情
我們就會倍思親
無論身在他鄉,抑或遠方!
3
行走在異鄉,為異客
冷落了親人,也寂寞了自己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縱使月隱寒宮
良辰美景也要與君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