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減少錯誤的瑞士奶酪模型
是人就會犯錯,有人從錯誤中學習,有人重復犯錯,有人犯錯后就一蹶不振。瑞士奶酪模型就是從錯誤中吸收經驗的典范。
◆ 知識介紹
雖然我們經常犯錯,但仍然缺乏對錯誤的清晰認知。作者以感情為例,具體分析了錯誤的分類,造成錯誤的原因以及造成錯誤的誘因。
①分類:
a.真正的錯誤:執行錯誤的流程時發生的,比如離婚就是錯誤的時間和錯誤的人結合;
b.中斷:忘記部分流程時發生的錯誤,比如分手,你忘了如何對待一個人,如果你想起他的好,可以復合;
c.疏忽:雖然流程正確無誤,但執行不當。比如表白,流程是對的,但選錯了對象或者時間結果一樣是失敗。
②原因(以追求女生失敗為例)
a.缺乏技能訓練,比如缺乏搭訕技能;
b.缺乏規則培訓,比如見面幾次就毛手毛腳;
c.缺乏有關知識,比如情人節給女孩子送什么禮物好;
d.缺乏正確心態,比如我注定就沒人愛。
③誘因:
a.跟人員有關,比如又被女神拒絕了;
b.跟技術有關,比如不會玩微信,錯過查找在附近的人;
c.跟體制有關,比如分在大機械學院,沒有妹子怎么辦;
d.跟其他因素有關,比如時機、氣候、情緒等。
針對這些錯誤,詹姆斯 ?瑞森提出了瑞士奶酪模型(Reason模型、航空事故理論模型)。
主要思想是:組織活動可以分為不同層面,每個層面都有漏洞,當不安全因素行一個不間斷的光源,剛好能透過所有這些漏洞時,事故就會發生。這些層面 疊在一起,猶如有孔奶酪疊放在一起,所以被稱為瑞士奶酪模型。
如果所犯的錯誤只穿透奶酪的一層,就不會被注意到或有什么影響。如果這個錯誤造成的洞穿透多層的防衛機制,就會造成大災難。
這個模型適用于所有會因為錯誤造成致命后果的領域。
瑞森的理念核心是將維修差錯因素進行分級管理,認為事故的發生是由非安全的組織因素,非安全的監管因素,非安全的預先處理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