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澎湃APP推薦的,看了節選,立刻AMAZON,下午就到了,兩小時翻完。
兩個問題,小作者寫這本書看了哪些書?于寫作手法上有何種啟示?
零、主要內容與成書背景。
作者吳大年女士,筆名小岵。時年13歲虛(1937年),隨家人一同逃難的經歷,從首都(南京)逃至昆明,沿途所見記錄在案,難得之史料。讀這本書的意義,去體驗一下那時國破家亡朝夕不保的動蕩歲月,對于開出未來是有警醒作用的,如今的生活來得半點不易,可愚昧的究竟愚昧,殘酷的依舊殘酷,不知歷史,絕開不出未來。小作者後來考取了西南聯大歷史系。
一、小作者寫這本書看了哪些書?
不告訴你作者,盲讀文本,你絕不會認定這是一個十三歲的女娃所作。文筆樸素未經雕琢,正是這個驚訝,讓我想回答這個問題。
1.小作者逃難前就讀于南京女子中學。所以中學的課程以及課外讀物,應該是小作者所涉獵的。
2.第七章寫了,“我可愛的許多書,因為不能隨身帶去,一齊用來當燃料了”,“啊,它們是我的第二生命??!”可見逃難初期,小作者帶了好些書,只是日寇攻得太緊,不得已倉促間燒了書,只為輕裝逃得更快。且小作者嗜書如命。
3.第十五章,直接引用了《旅行指南》,了解地形方便逃難。
4.第十五章,描寫當地人們捉虱子,手法很快,應該看過魯迅的阿Q正傳。
還有一個問題,小作者無意識下接受了哪些社會思潮,首先有用無政府主義,證明至少對這個概念有所了解,十五章提到了當地人沒有“競爭心”,說明接受了達爾文進化論思潮。
我只想證明,一個十三歲小姑娘,寫一個冰心為之作序的回憶錄,絕不是憑空而出,是有因緣條件的。也證明了,當時南京女子中學的教學素質,是極高的。至少現在的初中生,寫不出這等作品來。
二、手法有哪些特點
最大的特點,是一面描寫慘狀與緊張的心緒,即刻又去寫沿途美妙的風景,這對比的手法,讓慘狀更慘,而美妙的風景確升華成作者頑強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不是外在的美景,而是小作者渴求美的內在!
三、全書有哪些細思極恐的地方
1.第六章,寫農村男權嚴重,若不幸生了第三個女孩兒,“就很敏捷地把她掉在馬桶里,倒入一瓢冷水,然後蓋上蓋子,任她掙扎,窒息而死?!笨吹梦覝喩黼u皮疙瘩,直想把書扔了。
2.第二章吃螃蟹,“我想,現在是吃假想的日閥,將來終有一天要吃著真的......”
3.第十一章,“我們一定要復仇!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膺懲那些日閥,使他們也受著殺戳的痛苦!”
戰爭最大殘酷在于,敵人把你變成了跟他一樣的惡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