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是一部悲劇作品,這個毋庸置疑,這一點體現在寶玉與黛玉兩人的愛情悲劇。為何黛玉去世,最終寶玉迎娶薛寶釵? ?寶玉與黛玉的愛情最后并沒有開花結果,這讓很多人不能理解,這種自由戀愛不得善終,其實黛玉落得個以死結尾的結局,完全在于她自己。
黛玉的一生都生活在虛幻和向往中,不愿意接受現實世界,雖然她也明白現實比理想更重要,得到比的不到更珍貴,可是她就是愿意沉浸在幻想中,不愿意走出來,因為她不愿接受現實的殘酷和冷漠。這其實是所有女孩子的通病,寧愿相信美好的愛情, ?也不愿意承認愛情里的痛苦。這也就是為什么“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原因,在談戀愛時把對方的優點無限放大。就像是蜘蛛一般總是作繭自縛,用自己的絲來把自己捆綁束縛。
黛玉的悲劇來源于她對他人的不信任。黛玉年少喪母,長大后又喪父,無父無母的她,缺乏一種安全感,她對人總是保持一定的距離。在進入榮國府后,盡管外祖母對她很是愛護,可是她仍然覺得自己是一個外人,在生活中她戰戰兢如履薄冰,不敢多說一句話,不敢多走一步路,因為缺乏安全感,別人的一舉一動對她而言都是天塌下來的大事。
黛玉的悲劇來源于失去自我。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無奈。黛玉外面的世界只有寶玉,她的一切幾乎都是以寶玉為中心,可以說她很多情況下是在討好寶玉。黛玉之所以能得到寶玉的喜歡,很大原因就是因為兩人之間有共同的語言。首先黛玉能投其所好,寶玉吧愛學習,就是喜歡看黃色小說,黛玉并沒有反感他,而是陪他一起看,雖然這不符合當時社會對女子的要求,可是她放下矜持,就是為了“討好”寶玉,為了與寶玉有更多的共同話題,有更多的相處時間。相比之下,寶釵的做法更顯理智,她勸寶玉最好不要看此等閑書,害人害已,是真的為寶玉好,在愛情里面寶釵是理智的,她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同時不會放縱寶玉,也不會為了討好對方而做一些 ?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有自己的主見。對于我們今天的女性來說,其實很多人就像是黛玉,可能一開始比較理智,可是當兩個在一起后,女方往往會為男方改變自己,變得沒有主見,沒有自我,甚至為對方為家庭做出犧牲,所以最后被男人拋棄,我們怪男人拋棄自己,可是自己想想看有什么值得男人留下的理由呢,那時的自己已經變得不像自己了。
黛玉的悲劇來源于遇事只會哭。黛玉的葬花詞;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一年三百五十六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艷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杯凈土掩風流。此詞其實是黛玉自己的真實寫照,葬花,其實葬的是她自己。《紅樓夢》的開頭就說明黛玉就是為了向寶玉報恩,與其說是報恩,不如說是還債。黛玉用自己的眼淚來報寶玉的深情。都說女人是水做的,在遇到感情的挫折時,女人幾乎都會選擇哭泣,用一句很經典的話來說“愛你的男人不會讓你哭泣,不愛你的男人哭瞎都沒有用”。
黛玉的悲劇來源于失去靠山。婚姻是一場政治基礎上的合作。其實黛玉又何嘗不知道形勢,只是她沒有能力去改變,對于現狀只能是順應和適從。黛玉與寶玉的結局其實在林如海去世時就已經注定,如果林如海依然是揚州鹽政,或許黛玉與寶玉兩人還會有機會。在林父死后,黛玉無依無靠,這是不能被榮國府所接受的,富貴人家的子弟,婚姻從來不是自己能決定的,他們身上所承擔的是整個家庭的榮譽興衰。賈母雖然是黛玉的外祖母,可是其實賈母心里還是把黛玉當做外人的,畢竟黛玉姓林不姓賈。在寶玉跟黛玉之間賈母還是比較傾向寶玉的,跟寶玉比起來,所有人都必須往后靠。所以,在失去了父親這個靠山的黛玉之后,也被外祖母拋棄了。反映在現實來看,門當戶對依然是有一定的正確性的,兩人在一起必須要有共同的三觀,以及差不多的家庭背景,這樣才能長遠下去。必須要立足于現實,不要再相信童話故事里面王子與灰姑娘的愛情故事了,我們誰都不知道灰姑娘與王子婚后的生活。王子與平民的愛情是不現實的,生存環境不同,條件不同,在一起是一定會有矛盾的。
黛玉的悲劇來源于愛得太深。黛玉臨終前說:‘寶玉,你好.....’,話未說完便氣絕,這就很令人遐想了,很多人說可能是“恨”,這誰又知道呢。黛玉對寶玉愛恨交加,臨死前依然無法釋懷,這大概就是黛玉的愛情吧。
黛玉的愛情悲劇令人角覺得惋惜,可是仔細想想卻又覺得是“咎由自取”,感情的世界里,往往是女方付出的比較多,愛得比較深,為了對方失去自我,最后卻落得個被拋棄的結局,所以作為新時代的女性才更應該明白,愛情不是全部,只有自己不斷得變得優秀,才能保持愛情的新鮮感,不至于最后像黛玉一樣“含恨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