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對面包的印像是一片空白。外婆的灶間,充滿了各種食物的甘醇。聽媽媽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期,外婆也會把有限的食材,做得豐富多彩。記憶里,有香香甜甜的酒釀團子;火坑里烤得焦香的糖渣粑粑;還有看起來金黃誘人、聞起來清得怡人、吃起來粗糙失望的玉米餅子;或者是冬天的火塘邊,在咕嘟冒著熱氣的沙鍋里撒上一小把曬干的紅薯條,白粥也馬上變得活色生香。這種對食材的珍惜和原始的敬畏一直伴我到現在。
對于面包最初的印像,是郵校的面包房。面包房在食堂和澡堂中間,每到晚飯前后,面包房便傳出誘人的香味,有五毛錢一個的小白面包,一塊錢一個的奶油面包,出爐的新鮮面包整齊而飽滿的排列在呂制的烤盤里,表面散發著焦黃而柔軟的光,拿到手里,涼到手心的溫度剛剛好。每到寒假放假前,我會把節余幾十塊錢的飯票,統統換成面包,提上滿滿一大包,小心的放在編織袋里,坐上大半天巴士抱回家。牛角形的奶油面包經過路上的顛簸,都壓得皺皺的。媽媽會把一部分作為遠行的禮物送給隔壁左右的鄰居,余下的,在家人聚會的火塘邊,分享給大家,媽媽自已也舍不得吃,留給老人和妹妹。
得感謝信息和物流都如此發達的時代。偶爾的一次聚會,我從小姐妹家看到一臺小烤箱,我便怦然心動,迅速制辦了家什,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烘焙愛好者,一般會有兩類。一類對各種點心、派、泡芙,裱花蛋糕,翻糖情有獨衷。這類大多是注重生活情趣的小資們;另一類,則衷情于發酵類的各種面包。是充滿浪漫情懷的山藥蛋派。性情使然,我更愛面包。
美國充滿傳奇色彩的杜松兄弟面包房創始人之一:彼得,在BBA(面包學徒師)一書中將面包烘焙分為12個步驟:準備、和面、初發、按壓、分割、揉圓、靜置、整形、醒發、烘焙、冷卻、儲存食用。書中用富于技術又充滿浪漫情感的語言,解讀如何充分喚醒谷物的味道。
現在我最熟悉的是一款類似于波蘭酵頭的老面包。制作這種面包,我一般用兩天時間,頭一天晚上,將酵頭配置好,放入冰箱,冷藏低溫發酵會讓酵頭有更豐富的味道。不像BBA那樣要求完美,我覺得做成好面包的關鍵,把握兩點就決定了90%。一個是揉面,一個是發酵。
我一般會做600克的面粉量。揉面大約需要40分鐘的不間斷工作,是一個純力氣活。揉面的過程中,要運用腰腹部的力量,胳膊盡量的推長面筋,配合揉、拉、摔、打,促進面團盡快出膜,即使在冬天,也能揉出一身汗。我竊以為,這是今年來雖一直缺少運動(慚愧ING),仍舊沒有長胖的重要原因。為了代替揉面繁重的勞動,大師和愛好者們一般擁有一臺高效的廚師機或者是面包機協助,但仍然少不了手工的最后揉制和檢測,用手接觸面團并感覺到它的變化,充滿感情的揉和,也是面包制作的關鍵。
另一個面包制勝的關鍵發酵,是酵母在合適的溫度和時間,與面粉之間的奇妙之旅。如果一開始,便讓面團置于火熱的高溫下,過于快速膨脹的酵母還沒來得及釋放足夠的氣體來支撐面包,便被殺死,成為一塊干癟、僵硬的失敗面團。它必須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來孕育。就像思念。在合適的溫度下,充滿暖暖陽光的感動,有一點忐忑的期盼,夾雜著些許小荊棘一樣的觸痛。在時間和催化和考驗下,最終得到一塊發酵成功的面團。
成功的老面包,散發出麥子自然的層層疊疊的味道,還有發酵過程中淡淡的酒香。組織既松軟又有拉絲的韌性。
自從愛上面包,也為我打開了另一扇窗戶,看到了許多不一樣的人生。很久的一天,我關注了一個名為“德州農民”的博客,貼子深得我心,這是一個資深的烘焙愛好者,從博文中,我還了解到,他愛好鐵人三項、長跑、以及潛水。文風大氣,我猜想,這是一個男人。我都要為他著迷的時候,我發現他原來是個女人。和她的農夫一起在加州幸福的生活。我更怦然心動了。要做就做這樣讓女人也怦然心動的女人。
面包的奇妙之旅,我才剛剛開始。接下來,我會將BBA中的鄉村面包、法棍、布里歐修等一一體驗,也期望有機會能真正近距離體驗和品味經典。一天,我在和面包死嗑,小博又來偷偷挖走一塊黃油,笑瞇瞇的放在嘴里。傻小子口味純正,對黃油和奶酪感興趣。我告訴他,要吃最好的奶酪,得去瑞士。他愉快的說,對,就是這個地方,我要去的。好吧,你要去,可不可以帶上老媽。???>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