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東
刊于2019年7月1日《金華日報》
畢業了,五年多時間,一千八百多個日日夜夜的伏案苦讀,我這名中學生,終于換來了中國人民大學網絡教育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文憑。這時,我已經54歲。
上崗之前,文憑很重要;上崗之后,能力很重要。沒有文憑,再好的能力都沒有上崗的機會;再高的文憑,沒有能力也難以有好的發展。不管怎么說,文憑顯示的是人的素質和水平,是一個人就業應聘的“敲門磚”。想去讀一個大學文憑,也是我多年來的夢想。
三十多年前,我中學畢業后,因沒有考上大學,只能步入社會打工。因為文憑低,求職無門,我無緣進入好的單位就業,只能輾轉在各個建筑工地上做泥瓦匠。工地上人員紛雜,難以靜下心來讀書。加上前幾年,因為生活所迫,上有老,下有小,需要養家糊口,也沒有精力去進修學習。但是,我心中的大學夢,一直沒有停過,總是幻想著有朝一日,也能成為一名大學生,圓了我的大學夢。
直到女兒大專畢業后,我再次起意要去報讀大學文憑。
現在社會上大學生比比皆是,大專畢業已經很難找到滿意的工作了。好在現在各地都有函授教育,為了鼓勵女兒去報讀函授本科,我就陪她去了電大報名,女兒報讀漢語言文學本科,而我則報讀漢語言文學???,父女倆在同一所學校讀相同的專業。
報名的當天,學校里熙熙攘攘,到處都是前來報名的年輕人,我混雜其中,感到有些滑稽,甚至有些無地自容:我這副老花眼,混在一群近視眼中,多少有些尷尬。在我報讀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班里,我應該是年紀最大的一個。
填表,交費,拍照,一切都按手續進行著。特別是在填表時,其他學生的年齡欄里,都是填寫23歲、25歲,而我大筆一揮,填寫了49歲。別人報名表上貼的照片都是俊男靚女,青春風采照人,而我卻是個名副其實的“大學生”,頭發謝頂,滿臉皺紋。學校老師也覺得我這個“大學生”比較特殊,但他們都鼓勵我,支持我,沒有絲毫的嘲笑和戲弄,甚至對我這么大年紀還有勇氣來報讀大專,表示了敬佩之意。
在電大舉行的開班典禮上,班主任老師的話,我記憶猶新:“你們是從社會各個階層進來的,經過兩年半的學習,你們將成為一名大專畢業生,這是一次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機會,你們要好好珍惜。”
從學校出來走上社會都已經快四十年了,我沒有想到還會坐在教室里,和一幫小年輕一起同堂上課,這讓我感慨萬千。
以前年輕時,在學校沒有好好讀書,以致誤了自己的前程。如今,到了知天命的歲數,才感到知識的缺乏,認識到文憑的珍貴。特別是在知識更新換代極速變化的時代,對文化、對知識的渴求愈甚。加上單位里的年輕人全是本科生、研究生,就我一個中學畢業生混在其中。每當年輕的同事尊稱我為老師時,讓我誠惶誠恐,也讓我時時感到危急。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份遲到的醒悟,足以提醒我好好把握時機,不可虛度年華。
函授教育,一般都是網上自學為主。注冊入學之后,我白天正常上班,幾乎每天晚上,都要登陸到學習平臺,查閱資料,瀏覽課程,聽取視頻講座。對每一門學科,都像對待一項新行業一般,細致了解內容,生怕疏忽了某個細節。
大學的課程,對我來說,都是陌生的,新奇的。我報讀的專業是漢語言文學,許多課程都似曾相識,古代文學,現代文學,外國文學,很多課文,我在平時就讀過類似的書籍,所以,學起來不是很困難。難的是大學英語,單詞、語法,音標,對我來說,都是陌生的,遙遠的,茫然的,每一個單詞,每一個詞匯,都要靠死記硬背才能記牢。
同一個班里,其他同學都比較年輕,而我夾雜其中,多少有些尷尬。記得有一次在電大教室參加考試,我夾著一只包走進考場,很多同學還以為監考老師來發試卷了,一個個坐姿正襟,而我只好悻悻地笑笑說,我不是老師,我和你們一樣,也是學生,也是來考試的。
話音一落,惹得教室里一陣哄堂大笑,這笑聲的背后,讓我感到無奈。起先,我還有些自卑,但時間長了,也就習以為常了。同學們對我這個大叔級別的“大學生”表示著友好和善意,當然,也對我這么大年紀還來電大報讀大學專科有些好奇。
“大叔,你都快退休了,還來函授讀大專,文憑讀出來還能有什么用嗎?”每當聽到同學們對我這樣的疑慮,我竟然無言以對。是啊,都快退休了,讀出了文憑,還有什么用呢?拋開“活到老、學到老”的高調,我只能笑笑說:“我或許是鬧著玩唄,讀書挺有趣的,再說,經常和你們年輕人在一起,我也顯得年輕點嘛?!?/p>
對于文化知識的渴求,我近似于有點“亡羊補牢”,特別是在網絡科技越來越發達的今天,互聯網技術已經遍布每個角落。如果我們還是用傳統的觀點和技能去應付社會,已經不合時宜了。時勢倒逼著我們去努力,去更新,去進取。
當“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之后,人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都得到了空前的發揮。每門課程的教材學習、作業完成,我都以百分之百的努力進行著。假如,當年讀書時代,有今天的十分之一努力,我也不至于高考時“名落孫山”、榜上無名。
兩年半時間很快過去了,我在完成了二十來門專業課程的學習和考試之后,如期取得了漢語言文學專業??莆膽{??戳艘患埍”〉淖C書,我感到為之付出的九百多個日日夜夜終于物有所值,個中艱辛,只有自己才能體會。
有了大專文憑,就可以繼續專升本。盡管很多人都勸我:算了,有大專就行了,都這么大年紀了,本不本科,有什么關系。但是,我還是堅持報讀了專升本。
又是無休止的電腦查閱資料,收聽視頻講課,完成網上作業。對每一門學科,我都不敢掉以輕心,總是以最緊張的心態去應付高難度的課目。別人晚上散步、打牌、喝酒的機會,我都極少參與。夜深人靜,我總是靜靜地坐在電腦桌邊,琢磨著我的唐詩宋詞,鉆研著文學的抽象與意境,沉浸在古今中外的名著當中。
本科學習,一般的課目還能應付,最難的就是畢業論文和計算機全國統考,畢業論文還好說,對于長期靠寫文章謀生的我,只要花點精力去研究,還能夠應付。但計算機全國統考是一門現場操作的實踐考試,對于一個沒有進行過電腦系統培訓的我,這完全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我這點可憐的電腦知識,還是自己瞎鼓搗出來的。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互聯網技術推廣應用后,一直靠搖動一支禿筆混飯吃的我,已漸漸感覺到,不會電腦操作,以后就沒辦法寫稿、沒辦法投稿了,也就難以在文化圈子里混下去了。鑒于此,我開始自己摸索電腦操作技巧。
為了熟練鍵盤指法,我專門找來一個廢棄的鍵盤,在沒有主機和顯示屏的情況下,每天把鍵盤放在身邊,用笨拙的手指在上面摸索著“ABCDEFG”,直到對每一個字母的方位都了如指掌,這才找來五筆輸入字根表,背誦起“王旁青頭戔(兼)五一,土士二干十寸雨”,字根背熟了,就到網吧找電腦練習漢字的五筆輸入法。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的五筆輸入技能終于從生疏到熟練,最終運用自如,可以達到每分鐘一百五十多字。對于一個寫文章的人來說,這是非常關鍵的。于是,我就購買了一臺電腦,專門用于自己學習和寫作。
然而,全國計算機統考,漢字輸入只是電腦知識運用的基礎,僅有這點本領,還遠遠達不到合格標準。統計表格設計、PPT課件制作、文檔排版、字型變化……這一切都是考試的內容。為了能夠順利通過計算機全國統考,我更是一有空就趴在電腦桌上練習,不懂的地方,就找電腦專家咨詢,用最原始、最笨拙的方式,去熟悉這項“高新技術”。
電大的老師對我的計算機培訓也給予了極大的支持,每次都盡心盡力地輔導我。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經過兩次統考之后,我的計算機全國統考終于達到合格分數。
當所有的課目都安全過關之后,本科文憑如期到手。看到印著“中國人民大學”鋼印的本科畢業證書,我突然有了功成名就的感覺,覺得這五年的辛苦與堅持,沒有白花,終于得到了回報。
有了本科文憑,我在單位填報個人信息統計表時,終于可以把文化程度一欄中,把“高中”替換成“本科”,這也讓我小小的虛榮心得到了短暫的滿足。更重要的是,通過五年的學習,我的文史知識、文學素養、語言技巧都有了很大提高,這對我從事的本職工作有著根本性的幫助。
學無止境,年齡大不是障礙,學歷低不是問題,毅力和勇氣,堅持和努力,才是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