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360,9-2-4,萬章章句2-4》
【曰:"然則舜偽喜者與?"
曰:"否。昔者有饋生魚于鄭子產,子產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則洋洋焉;攸然而逝。’子產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謂子產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彼以愛兄之道來,故誠信而喜之,奚偽哉?"】
今天是丁酉年丙午月戊戌日,六月十七,2017年7月10日星期一。
校人,是主管池沼的小官。
方,這里解作"道"。
上節開始講舜對兄弟象的態度,舜既然知道象要殺死自己,人之常情來講,必然對他深深忌恨的吧?可是,舜看到象來、聽象說思念哥哥,馬上顯得格外高興。
萬章就問了:"舜的高興是不是策略性的?其實心里面警惕疏離,外面顯示出親切的樣子?是不是偽裝成高興的樣子,而實際上并非出于誠心的呢?"
孟子說:"舜是圣人,為什么說他是圣人?他的心純一無偽。他怎么會以偽裝的面具對待弟弟呢!這里面有一個怎樣認識圣人的善良與受到欺騙的問題,通過春秋時期鄭國的賢人子產的事跡,可以說明圣賢和欺偽的關系。
曾有人送子產一條活魚,子產不忍宰割,就讓"校人"養在池塘里,這個校人監守自盜,私自把魚煮了吃了,然后就組織好說辭向子產復命說:剛把魚放入池中時,魚顯得圉圉然困頓未舒的樣子,過了一會兒就洋洋焉寬縱活潑起來,一轉眼就悠然自得而游走,不見了。"
子產相信了他的話,為魚兒得生而感到高興,就感嘆說:"得其所哉!得其所哉!",去了它該去的地方,去了它該去的地方。
校人出門跟別人說:"誰說子產是聰明人呢?我把魚煮了吃,騙他說魚游走了,他竟然相信了,還說什么:‘得其所哉!得其所哉!’這么好騙,怎么能說是聰明人呢?"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不是校人聰明而子產愚蠢。為什么這么說呢?校人說的借口有其可能性,子產依據的是可信之理。可見,雖說君子明無不察,如果用符合邏輯的話騙他,偶爾也是騙得過去的,也就是說,君子不做事先欺詐的預期。再反過來說,如果拿沒有邏輯可能性的謊話騙他,也是騙不過去的。
誠以待人和明理如炬,這兩者并行不悖。比如,象說他思念哥哥,以至于郁郁而不得伸,他說的話是愛兄之道,道理上兄弟之間正該如此,屬于正理,這與校人欺騙子產的事屬于同一個性質。舜聽到他說想念哥哥的話,他是實心相信,因此實心高興,這正與子產相信校人是同一個道理。
如果用正道欺騙君子,君子也會信,信了沒啥丟臉的,所以說,哪里來的假裝高興呢!沒這回事,高頭就是高興,是真高興!"
通觀下來,舜是不幸的,但舜超越了情緒對抗,他以孝道事親,以兄弟之道愛弟弟,認準了理該如此。他沒有執著于自我,卻無論外境如何,執著于"本該是這樣的"天理人情,因此而成為圣人,又或者說圣人是這樣做的,對我而言,都一樣珍貴。
我要學義理。
對于義理,一則要勤學,二則要深信,這是讀罷此章的決心。
曾國藩說:"不為圣賢,便為禽獸。"我信。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與萬章》南懷瑾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