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是各公司、部門開始給明年的工作方向做規劃的時間,而規劃能力已成為很多人工作上的短板,因此相信這段時間大家都很痛苦。其實不管是工作規劃還是個人規劃,其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為什么大多數人還會存在這個短板?帶著這個問題我做了些簡單的調研,通過對獲取信息的梳理,發現究其原因可能是大多數人平時缺少思考的習慣。
應該是我們從上學那會開始,學校里的教育就很少會培養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各種背課文、背乘法口訣、背數學公式,考試做題也是各種套公式套方法,基本上是老師讓做什么就做什么。這種習慣在畢業后也就自然而然被帶到工作中,表現出來的是老板讓做什么就做什么,做的工作也都是偏執行層面,依然缺乏思考。
缺乏思考一般表現為人活的比較隨意,導致很多時候我們會遇到很多困境,甚至于是造成我們人生變的平庸乏味的罪魁禍首。我們都不想平庸,都想成為別人眼中那種“有想法”的人。產品經理就是一個非常需要“有想法”的職業,我們經常要揣摩用戶的心里,分析用戶的痛點,思考用什么樣的設計、什么樣的功能去滿足用戶的需要。好的想法離不開思考,怎么樣的思考才有意義?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我自己理解的也比較淺顯,這里先拋個磚:
1、提出問題、收集信息、分析提煉、尋找共性、整理歸納,先要有問題才能有針對性的去收集想關心,后續的分析也才有意義;
2、然后再多問幾個“為什么”,一直深挖到最后一個為什么無法再解釋的時候,這個思考方式才是有意義的;
3、最后用你思考的結論去實踐、去驗證,根據實踐的反饋不斷地校正、糾偏,逐步臻于完善。
思考的習慣是可以后天養成的,但也絕對是一個痛苦的且需長期堅持的過程,思考的終極是形成個人的思想,而思想的差異決定了我們的格局和視角,也就是別人口中的“有想法”。
希望能堅持讀到這里的你,從現在起能養成堅持思考的習慣。長路漫漫,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