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色二千里,水聲三十程。開篇依然提醒大家出行時注意防護呀。漢末時期天下動蕩,有很多人無緣見證后續(xù)的精彩,也有眾多官吏在這兵荒馬亂的時期逝去。本篇就來聊聊漢末三國時期的益州刺史、州牧。
益州雖然地處偏遠,但在漢末三國依然經歷了不少動亂,也曾有過多任益州刺史、益州牧。梳理了一下這一時期的刺史、州牧們,列個名單:郗儉、劉焉、劉璋、牛亶dàn、劉備、楊阜、趙颙yóng、嚴干、劉闡、諸葛亮、蔣琬、黃權、費祎、師纂zuǎn、陸抗、鐘會、袁邵。他們的任命源自各個勢力,也未必實際走馬上任。
“益州黃巾馬相攻殺刺史郗儉,自稱天子,又寇巴郡,殺郡守趙部,益州從事賈龍擊相,斬之”——《后漢書·靈帝紀》
【郗儉,他在中平五年(188年)還是益州刺史,只是一出場就在叛亂中被馬相殺害了】
“出為監(jiān)軍使者,領益州牧,封陽城侯,當收儉治罪”——《三國志·劉焉傳》
【劉焉,他聽董扶說益州有天子氣,就主動請求去益州,所以中平五年他領益州牧,興平元年(194年)病逝】
“州大吏趙韙等貪璋溫仁,共上璋為益州刺史,詔書因以為監(jiān)軍使者,領益州牧,以韙為征東中郎將,率眾擊劉表”——《三國志·劉璋傳》
【劉璋,作為劉焉之子,趙韙、王商等人認為他性格較為溫仁,就一起上書請求劉璋暫領益州牧】
“漢朝聞益州亂,遣五官中郎將牛亶為益州刺史;徵璋為卿,不至”——《三國志·劉璋傳》注引《獻帝春秋》
【牛亶,實際上朝廷是派了他去接受益州刺史的,顯然沒能赴任成功】
“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麋竺、簡雍為賓友”——《三國志·先主傳》
【劉備,一晃多年過去,直到建安十九年(214年)劉璋投降后,益州才迎來了新一任益州牧】
“太祖征漢中,以阜為益州刺史”——《三國志·楊阜傳》
【楊阜,建安二十年(215年)他被曹操任命為益州刺史,也只是遙領此職】
“公留征西將軍夏侯淵、益州刺史趙颙及張郃守漢中,公東還”——《華陽國志》
【趙颙或者趙昂,建安二十年他作為益州刺史陪夏侯淵坐鎮(zhèn)漢中】
“遷益州刺史,以道不通,黃初中,轉為五官中郎將”——《三國志·裴潛傳》注解
【嚴干,這也是一位沒能赴任的益州刺史】
“吳盡取荊州,以劉璋為益州牧,駐秭歸”——《華陽國志》
【劉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璋再次出現(xiàn),不過這次是孫權任命的益州牧】
“權復以璋子闡為益州刺史,處交、益界首”——《三國志·劉璋傳》
【劉闡,劉璋逝世后,孫權又讓他的兒子接任益州刺史,也是希望借助他們父子在益州的影響力】
“二年,丞相亮開府,領益州牧,事無巨細,咸決于亮”——《華陽國志》
【諸葛亮,建興二年(224年)領益州牧,直到建興十二年(234年)逝去】
“亮卒,以琬為尚書令,俄而加行都護,假節(jié),領益州刺史,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三國志·蔣琬傳》
【蔣琬,諸葛亮欽定的繼任者,他也在建興十二年擔任益州刺史,延熙七年(244年)病重后交給了費祎】
“后領益州刺史,徙占河南”——《三國志·黃權傳》
【黃權,他是魏國益州刺史,景初三年(239年)遷任車騎將軍】
“琬固讓州職,祎復領益州刺史”——《三國志·費祎傳》
【費祎,延熙七年接手益州刺史,延熙十六年(253年)被當眾刺殺后終結】
“以師纂領益州刺史,隴西太守牽弘等領蜀中諸郡”——《三國志·鄧艾傳》
【師纂,景元四年(263年)劉禪投降后他領益州刺史,景元五年(264年)就命喪于叛亂】
“孫皓即位,加鎮(zhèn)軍大將軍,領益州牧”——《三國志·陸遜傳》
【陸抗,元興元年(264年)領益州牧,吳國的新任益州牧,同樣是遙領此職】
“將至成都,自稱益州牧以叛”——《華陽國志》
【鐘會,咸熙元年(265年)自稱益州牧,同年身死】
“刺史袁邵嘉勖志節(jié),辟為主簿”——《華陽國志》
【袁邵,這是《華陽國志》記載的最后一位益州刺史了】
如有疏漏,還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