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囚徒困境”的破局之道:互惠原則。
有一個著名的博弈,叫做“囚徒困境”:兩個囚徒被單獨關押的時候,他們雖然事先都約好不檢舉對方,但由于政策是“先坦白,先從寬”,會誘使他們違背自己的諾言,選擇照個這個最壞的結果。
其實,囚徒困境是有條件的:
1、囚徒困境場景在學術上叫做靜態博弈。就像兩個人玩石頭剪刀布,必須同時出拳。但現實世界很多情況都不是靜態的,有先有后,這使得囚徒困境就不一定成立。
2、囚徒困境假定博弈次數就是一次,以后兩人都不會合作了。如果兩人以后還有合作機會,他們的策略會發生變化,很可能會遵守諾言。
研究表明,如果囚徒困境的問題可以重復發生多次,結果就完全不同。員工辭職就是一個囚徒困境的好例子,管理者如果處理不好,可能真的會成為困境,最后的結果就是雙輸。
寧老師有一個朋友有過一次辭職經歷,他在美國學習工作了一段時間,有很多見識和想法,打算回國以后施展一番,但是回國半年沒有領導跟他談過話,領導把出國當成獎勵,而忽視了他自我實現的動機,所以半年以后他提出辭職,領導還不高興,大家鬧得很不愉快。他漸漸沒了歉意,跟原來單位漸行漸遠。這就是典型的囚徒困境。雙方最后都采取了連朋友都不用做的不合作態度。如果換一個像王永慶那樣歷練出格局的人,就會突破靜態的囚徒困境的后果。這里的關鍵不是辭職者,而是領導。
處理問題的招法取決于看待事物的觀念,決定觀念的就是格局。學習管理學的目的就是把事物的本質看得更透,就是擴展自己的格局,有了看透事物的格局,就可以從另外的角度來看待人。
本質上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是一種互惠合作的關系。
互惠原則是社會學中的一個重要原則。社會學理論認為,社會中所有成員之間都是某種形式的社會交換,都要遵循互惠原則。一個人之所以在組織中就業,就是因為這個組織有助于實現自己某個階段的愿望。有一篇論文說得更直接,一個員工只有感受到他和所在的組織存在著社會交換的時候,他才會強化跟這個組織的紐帶關系,提升自己對組織的情感,履行對組織的承諾,努力提高業績,幫助組織中的其他成員,否則他就會選擇離開。
辭職雖然讓管理者不爽,但可能是辭職者本身滿足自己愿望的一個起點。如果不能認清這一點,在一個人辭職之后,管理者或者這個組織就再也不會維系跟他之間的社會交換關系。
二、留不住人怎么留“心”?
人力資源部門應該設置一個專門負責辭職工作、辭職管理的崗位或者部門。社會成員之間本質是互惠交換的,作為員工是一種交換的形式,作為辭職人員依然可以建立起另一種交換的形式,也能互惠合作。
推薦一本書,叫做《聯盟:互聯網時代的人才變革》,作者是領英創始人里德·霍夫曼。
在領英發展初期,霍夫曼關注的重點是如何有效引進新人,隨著公司工模不斷擴大,霍夫曼發現離職人員的數量在快速增加,同時,在領英服務的平臺上,他發現很多公司里面的離職人員開始發展非正式的同事網,由此受到啟發,以公司名義聯絡離職員工,設立平臺供大家交流。其中一個現有員工和離職員工都可以登陸的平臺,成為新老員工之間進行業務交流的平臺。
管理咨詢公司的人員流動非常快,像麥肯錫、埃森哲都有一支員工交流平臺。在咨詢行業,越往上晉升越難,位置越少,同時在咨詢過程中被客戶看中并挖走的機會非常多,因此咨詢行業的離職率非常大,埃森哲現在的平臺有3萬人的離職員工。他們關注自己的老東家,還為公司推薦新人,包括推薦自己。
另一個離職員工同事聯絡網開展的比較好的是寶潔,有25000名新舊同事。寶潔公司通過建立同事網友,一方面有助于自己了解業界動態,一方面希望老員工把其他國外公司的管理經驗反饋到寶潔。
離職員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系資源,如果真正懂得互惠原則,就會為他們的選擇郁悶,可以用另一種心態與他們建立新型關系,就突破了囚徒困境,下面有幾點具體建議:
1、員工離職時要向招聘新人一樣進行離職面談。談話的目的是留不住人,留心。這就考驗管理者的格局。
2、在公司支持下,再由人力資源部門或者在職員工發起建立與離職員工的交流平臺。要注意,交流平臺的本質是互惠合作,公司要為這些離職人員提供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收益,要有吸引力。
3、注意這個平臺的情緒狀態,防止他成為瓦解公司隊伍的通道,根據具體情況設置防火墻,預防離職人員與在職人員之間建立起不利于公司發展的關系。
總結:在未來可預見的時間內,離職會成為一個普遍現象,如何管理離職人員也是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一個新課題。這個工作中互惠原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思考基準,只有從這樣的視角去想問題,才能夠突破靜態意義上的囚徒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