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媽媽,也就是孩子的外婆,在大寶滿月以后就一直幫忙帶著,一直和我們住在一起。外婆是一個地道的農村人,一輩子都生活在那個小山村,最遠的地方也就是去過幾次海南三亞(因為外婆的弟弟們都在那邊,以前太婆在的時候,會過去看看自己的母親),而且外婆也沒什么文化,不識幾個字。
婆婆辛苦一輩子,操勞一輩子,任勞任怨,不善言辭,性格內向,也有點悲觀不自信吧。來到我們這里之后,剛開始居多不適,為了減輕媽媽的負擔,努力去適應城里的生活,背井離鄉來到廣州,人生地不熟,語言又不通,真是辛苦外婆了。外婆對我們的照顧很細致周到,把我們家打理的整整有條。
外婆的這些付出,我們都看在眼里,感恩在心,中國人都比較含蓄,對別人的愛一般不怎么愿意說出來,媽媽為了能讓婆婆安心點,心情舒服些,自己想方設法讓婆婆放寬心,可是每次的用心良苦都遭到老人家的拒絕,或是嘮叨,或是訓斥,甚至生氣。
當我們想要改變對方時,無論出發點多么好,道理多么正確,其實都傳遞出了一種氣息:我不喜歡你現在的樣子,你應該變成另外一個樣子。
當我們放下所有的要求、控制、評價,只是單純觀察對方當下的樣子,關注當下的感受,并愿意和這個真實的人在一起,這樣才是真正的陪伴。可我們經常的做法是,只要自己認為好的,就要強迫別人按自己的意愿去做;或是違背他人的意愿,以愛之名做傷害他(她)的事。
比如最近媽媽見婆婆不是太開心,大寶已經上小學,也不用婆婆接送,都是爸爸負責接送,小寶有媽媽在家照顧,于是媽媽讓婆婆早上出去公園散散步,鍛煉鍛煉身體,剛開始大寶上學了,婆婆就去公園,三天后,婆婆就不愿意出去了,媽媽好心勸說,希望能繼續出去走走,呼吸新鮮空氣,或者跟著公園的阿婆一起跳舞,沒想到媽媽的這些苦口婆心的說教,惹婆婆非常惱怒,然后就是一連串的抱怨和不滿……
生活中還有一種餓,叫作“你媽覺得你餓”,以此類推,還有“你爸覺得……老婆覺得……爺爺奶奶覺得……”殊不知,最深厚的愛是尊重對方的意愿;最大的傷害是違背對方的意愿。只有“助人自助”,才能最有效地幫助自己,幫助別人,沒有人真正聽別人的道理,人實際上聽的都是自己的道理,即便聽別人的道理,也是他認同的道理。
人,其實真正聽的道理是自己的道理。在任何關系中,我們永遠應該要求的是自己,而不是他人。對于他人,我們可以邀請、請求,但最有效的還是通過要求自己、改變自己從而去影響他人。如果一味地對他人提出要求,那就只會出現一個結果:你會常常失望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