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巨大改變的同時,也增加了一定的困擾。
如果你也有同感,一定要讀讀這本書——《深度工作》,英文名《DEEP WORK RULES》。
這是一本向手機宣戰(zhàn)的書,讀過后會了解到,如果一個人每天沉迷于手機的打擾之中,時不時地看看電子郵件,或是微信有沒有新信息,長此以往,大腦會形成一種疾病,是真的大腦殘疾,叫作“心智殘疾”,聽起來好可怕...
接下來一起走進《深度工作》,也希望本書能幫助到更多的人。
01、什么是深度工作?
書,是從著名的心理學家榮格開始的——
他有一個自己的小閣樓,叫作榮格的塔樓。塔樓里沒有電,他晚上絕對不會工作,一定是在白天日光充足的時候工作。
深入地思考和寫作兩個小時之后,他會進行冥想或者走出來散步。用這種方法,榮格創(chuàng)作了大量影響世界的作品。
那什么是深度工作呢?榮格的塔樓,就是一種深度工作的環(huán)境。
書中定義為:
“在無干擾的狀態(tài)下,專注進行職業(yè)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chuàng)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復制。”
與之相對的,叫做膚淺工作,英文是Shallow Work——
它是指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工作,往往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開展。此類工作通常不會為世界創(chuàng)造太多的新價值,而且容易復制。
02、如何成為未來3種越來越貴的人?
作者提出“深度工作假設”,即一種不言自明的、大家能夠接受的狀態(tài)。什么意思呢?
深度工作的能力,目前正在日益稀少,而幾乎同時,它又在社會經濟中的價值日益提升。
因此,能夠培養(yǎng)這項技能,并將其內化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必將取得成功。
以下3類人會越來越貴:
1、能夠和機器對話的人
比如優(yōu)秀的產品經理和程序員。因為未來的大多數(shù)事情,都是由機器來實現(xiàn)的,而只有他們才能夠操縱機器。
2、擁有IP的人
超級明星,比如:《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就算別人以她的名義去寫一本小說,也依然會大賣。這就是IP的力量。
3、資本家
有足夠的錢去投入到更多的產出當中。
那如何成為上述三類人之中的一員呢?
答案是,能夠迅速地掌握一門復雜的工具,或者工作質量和速度達到精英層次。
而這都需要具有洞見、創(chuàng)造力和執(zhí)行的速度,借助深度工作能力的幫助。
這里要說到大腦中一個特別重要的物質了,叫作“髓磷脂”,是在神經元之間產生連接的東西。
也正是因為大腦神經元周邊出現(xiàn)了大量的髓磷脂,神經元之間才能夠建立緊密的連接。而刻意練習則可以使我們的大腦出現(xiàn)更多的髓磷脂。
如果每天都是膚淺工作,髓磷脂的數(shù)量會不斷下降,自然大腦的連接力隨之降低。
所以,未來如果沒有掌握深度工作的能力,或許越來越難成為越來越貴的人群中的一員。
03、為什么深度工作如此艱難?
1、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
能分散我們精力的東西太多了。
2、有一個度量的黑洞。
其實,你并不知道自己每天在手機上花了多少時間。隨著互相點贊的機能不斷地增加,實際上形成了一種對虛假的存在感的需求。
3、最小阻力原則。
《思考,快與慢》書中提到,人的大腦喜歡“能不動腦就不動腦”。
當周圍諸多復雜的事急待處理時,往往優(yōu)先選擇那個最容易處理的事。因為——最小阻力。
完成不需要太費力,還能夠獲得存在感。這就是不乏身邊很多人總是忙忙碌碌,但是最重要的事,遲遲都沒有推進。
不去做那個阻力最大的事,就無法進入深度工作,總是在膚淺工作的層面上消耗時間和精力。
4、忙碌代表著生產能力。
人們很難度量他人的工作,所以便選擇了最簡單的度量方法,就是看忙不忙,看有沒有加班。
大量的人喜歡扮演著特別忙碌的角色,把自己搞得好累,似乎就對自己有了交待。
這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每一個人。所以一定要小心,你是不是也在用忙碌度量你的工作。
最后想說,深度工作的意義到底是什么?
《全神貫注》書中說,最重要解決問題的方式,是不要走那條最簡單的路線,而應該把注意力集中起來進行深度思考。這是一個深度工作者的喜悅之情。
一個深度工作者,用這種崇敬的心情去從事自己的工作,并且加入自己的深度思考,在這份工作中,也會收獲幸福感。
正如一句話所說:“我將活出專注的人生,因為這是最好的選擇”。
作者號召我們,成為深度的智人。
我們屬于“智人”的人種,但是已經變得越來越膚淺化了,隨大流的想法、人云亦云的態(tài)度,已成為一種泛濫的災害了。
所以一定要警惕,努力做一個深度的智人,而不是一個越來越膚淺的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