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同城和趕集網之間的關系就像“大逃殺”,至少目前不存在什么“共贏”。
文│肇啟明
有兩個說法挺有意思,一個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普希金和丹特士決斗,第二的連命都沒了。另一個是同行是冤家,一山難容二虎,結局勢必非死即傷。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邏輯不僅僅是自然界,在殘酷競爭的商業領域,體現得更充分。
北京時間10月31日晚間消息,分類信息網站58同城 (NYSE:WUBA)正式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首日股票開盤價21.2美元,較發行價17美元漲23.5%。當日報收價格更是達到24.31美元,較發行價上漲41.88%,為中概股在2013年海外上市博了一個好彩頭。
中國另一家分類信息巨頭趕集網創始人楊浩涌在聽到58同城順利上市而且業績超預期之后,給出了一些類似外交辭令式的回應,他的觀點大致如下:第一,這證明這個行業很好盤子很大,有58同城的一份就有趕集的一份;第二是去年剛融了9000萬美元還能花一陣兒,暫時不著急上市;第三是在部分領域俺們趕集做得很好,不僅不比58同城差,在一些領域還要比它強;第四是這才哪兒到哪兒,走著瞧吧!劍拔弩張之勢溢于言表!
58同城上市對于趕集網來說,沒有沖擊是不可能的。前者在資金即將耗盡之時,轉而向資本市場伸手,以打贏還沒結束的戰役。
資料顯示,58同城和趕集網不約而同地誕生在2005年。那時候分類信息在國外已經大獲成功,鼻祖Craigslist創造著年收入數千萬美元的巨額財富,并且成為全美前七大網站。然后,國內的創業者和投資者從2005年開始,主導了中國分類信息網站的井噴。是不是感覺特像“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團購?
豈止是像,中國的團購與分類信息有著先天性的基因趨同。第一都是舶來品,國外類似的模式成功了,一些有著海外背景、緊盯世界互聯網趨勢的創業者把模式復制到了中國。第二是有趨之若鶩的投資大鱷和土豪布局其中,要錢給錢要人給人,把這個市場徹底攪動了起來。至于具體業務就更是相似,扎根本地服務,并以免費、低價來吸引眼球。
先期的一段時間,趕集網在和58同城的競爭還處于并駕齊驅的狀態。趕集用天價請來謝娜和姚晨,58同城就找來了楊冪;趕集號稱一年廣告費預算4億元,58同城則一年花了5億元。軍備競賽極度考驗資金鏈,直到近兩年,58同城和趕集網之間的差距才有所顯現,最終成為這一領域的世界第一。
而反觀趕集網,從2億廣告費催生的趕集網和趕驢網的無厘之爭,到2012年年初的肇始于“運營成本和人員成本控制”的裁員風波,趕集網在不到8年的時間里多次傳出資金鏈斷裂、企業瀕臨倒閉的新聞。這反而給了58同城很好的超車機會。新興互聯網產業資本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當年聯想先一步上市,憑借融到的資金不知拼掉了多少對手。現在看看,聯想已經當上大哥好多年。
視頻一哥土豆網禍起蕭墻,優酷網趁機崛起先一步開啟資本布局,還趁熱把“土豆”給吃了。上市對于企業的意義實在是太重要了。所以,哪怕在上市之前對中概股實在沒有信心,但58同城貌似不能等了。
58同城為了突擊上市,使盡渾身解數終于讓業績在2013年上半年盈利了28.5萬美元。這個數字和動輒上千萬美元的廣告投放相比實在是滄海一粟。招股書顯示,58同城在2011年虧損8340萬美元、2012年虧損3040萬美元。這,可是用生命在花錢的節奏啊!
作為千年老二的趕集網目前的地位頗為尷尬,但我不敢說這就意味著老大58同城的日子就會好過。它們都有著先天性的基因缺陷,因為這種類型的網站,注定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生存,結局只能是砸錢砸不起的早早死掉,砸錢速度跟不上的半死不活,源源不斷地砸錢的,就那么熬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