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時代,我最大的夢想是當一名記者。記得那時老師常常問我們:有人想成為一名作家嗎?有的同學回答想,也有的回答不想,但我的回答是:不敢想。因為覺得作家這個職業不太實際,總感覺在天上飄著,有點不食人間煙火的味道。
提到作家,我腦子里會出現這些詞語:學富五車、才華橫溢、出口成章、妙筆生花。當然,還有這些詞語:深居簡出、窮困潦倒、郁郁不得志等等。
不得不說,在我國,尤其是在文學不受重視的年代,作家的生存局面是比較凄慘的。我對他們的真實生活既好奇地想一窺究竟,但又怕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
今天,我有幸陪同省作協的30多位作家們一同采風,近距離觀察和了解當代作家的風貌。
他們多半是從事文學類的工作,比如報社編輯、 文化局干部、高校教師等。少部分是業余寫作愛好者。其中,不少人的文章或詩歌能上《人民日報》《新華日報》等國內頂尖報紙或刊物。年紀從30歲到70多歲不等。
一
一天的行程里,我不斷地和不同的人聊天,聊他們所熱愛的文學,以下是一些觀點集錦。
1.要用心地認真地生活,去觀察其中的每一處風景,去體會你的每一份感情,它們是文學創作的基礎。文學沒什么高深的,它們都來源于真真切切的現實生活,來源于一點一滴的酸甜苦辣。
2.不論是什么形式的文學,詩歌、散文、小說,都是一種思想的體現,是一個人靈魂深處的吶喊。越是往深處挖掘出來的東西,越是讓人觸動,給人以無與倫比的情感體驗和共鳴。這是區分作品好壞的根本。
3.文學創作很容易走極端,要么大雅,要么大俗。
4.有時間可以多寫寫詩歌。多讀唐思宋詞,從中學習中國古詩詞的精髓和靈魂。學會用押韻的方式來表達,不需拘泥于句子的對仗是否工整。
5.詩歌也是有中心思想的,哪怕你描寫的只是一棵樹。詩歌也是分結構的,最好做到有頭有尾。
6.文學創作不要老想著拿報酬,那樣的人寫不出好作品。寫文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記錄自己內心思想的方式,一種情感表達與抒發的方式,是一個人與這個世界進行互動的最好方式。
二
下面是我通過觀察和了解,對作家的一些新的認知。
1.作家也是普通人。他們是職員,是丈夫或妻子,是父親或母親。他們也想每一個普通人一樣,平平淡淡地生活著。
2.作家和藝術家相似,都是很有個性的一群人。他們多才多藝、情感豐富、善于表達。他們用一種很文藝的方式生活著,也許偶爾讓你覺得“酸”,但那都是真性情。是他們的這一點“酸”,給這個世界增添了不一樣的色彩。
3.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時,陶醉于自己的愛好是每個普通人必需學會的生存技能。人生路漫漫,怎能少了興趣來作伴?
4.與時俱進。無論做什么行業,都一定要與時俱進。當然,也別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