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今日頭條和各個內容供應商鬧得不可開交。供應商認為今日頭條分走了他們的流量,今日頭條卻認為它為媒體帶去了讀者,吵得難舍難分……其實在我看來,爭吵的本質不過是一個“錢”的問題:今日頭條確實為內容提供者導入了讀者流量,卻沒有給他們帶去現金流量。
從自身出發...
今日頭條的自身廣告盈利方式和產品相比顯得十分老套:要么在時間軸里嵌入贊助商的推廣鏈接,要么在文章末尾追加自己的廣告。這樣的模式不僅極大地影響了閱讀體驗,也絲毫沒有給合作伙伴——內容供應商帶來任何好處。
作為內容供應商而言,他們在流量方面并沒有什么優勢——每個人的閱讀需要是多層次、多角度的,沒有哪個媒體平臺能提供全面的閱讀內容。但是在 app 之間跳轉、在網站之間導航去尋找不同的信息是一件成本很高、體驗很差的事情。今日頭條作為集合媒體資源的頻道,可以移除用戶在媒體平臺之間、在 app 之間的跳轉,提供“一站式”的閱讀體驗,而這種體驗讓用戶粘性更強,也讓它更能面向廣大讀者。
再帶上內容提供商...
今日頭條站在了一個很有利的位置,可惜并沒有看到他的動作。它完全可以借機會可以創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廣告標準,讓供應商在提供內容的時候同時提供并標記出自己的廣告。即使今日頭條不能從廣告中獲得分成,這種良性的盈利模式也能讓雙方的合作長久開展下去,讓今日頭條的平臺不斷壯大;對于未能提供自己廣告的合作商,今日頭條也可以理所應當的分析內容并為他們添加廣告、索取分成。
最后,也別忘了讀者...
吵來吵去,他們都忘了盈利的根本——讀者(或用戶)。廣告一直被認為是一個粗暴的變現手段,尤其是在閱讀的時候更是分心分神。今日頭條能做些什么呢?
其實有了“廣告標準”之后,今日頭條還能在標準上進行操作。例如,它可以對廣告內容進行修訂,如強制橫幅的高度,不允許動態圖、限制廣告顏色為黑白顯示,并嵌入在固定的位置……在這樣的操作下,可以說是今日頭條、內容提供商和讀者的三贏。
今日頭條不是 Feedly,卻又像極了 Feedly。前者面向廣大的普通用戶,而后者則面向信息需求旺盛、資訊標準高的極客。今日頭條不應因為自己使用門檻低而降低閱讀體驗,也不應像國內一些流氓互聯網企業一樣,因為服務了廣大用戶而“正大光明”地讓第三方蒙受損失。
今日頭條還有很多可能尚未探索。希望它能夠一路走下去,為中國互聯網的內容分發帶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