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經濟的飛速發展,許多家庭的主勞動力都外出務工或經商,于是,出現了許多留守兒童,特別農村更為突出。
我們通過長久細心地觀察和分析,發現在留守兒童身上都集中出現了以下問題: 1、時不時有厭學的情緒出現。 2、競爭意識淡泊,缺乏良好的集體榮譽感。在班級、學校開展的各種活動中,小到一次發言,大到學校組織的活動,都顯得沒有熱情,參與意識淡漠 。 3、有孤僻的心理傾向,與同學交往困難。他們多半平時沉默寡言,獨來獨往,偶爾也流露出想和同學們交往的思想,但顯得不知所措。
留守兒童的這些心理問題主要來源于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種是隔代監護出現的溺愛過度,爺爺對他們十分的溺愛、大事、小事都遷就于他們,不忍對其進行嚴格的監督和教育,連日常生活的小事都不舍得讓該生做,甚至連整理書包、抄寫作業等這些本該孩子做的事都包辦了。 第二方面是父母不正確的教育和疼愛方式。由于他們的父母常年在外地務工,在他們的生活中缺少父愛和母愛,在外的父母心里覺得內疚,因此對孩子處處補償、事事遷就,生怕虧待了孩子,特別是在物質上,他們對孩子是有求必應,但和孩子在思想上的溝通卻是極少的,對他們的學習更是不曉得怎么去過問。 第三方面,自卑使他們的性格發生了變化。 小時候的他,性格開朗而又活潑,自父母外出后,他們的成績一直不太理想,平時很少和老師、同學交流,表揚更是遠離了他們,這樣的情況使得他們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內心深處的自卑感使他們害怕競爭、害怕失敗,寧可逃避一切競爭,將自己包裹起來,并遠離集體。
鑒于這樣的留守兒童,我們給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正確對待孩子的錯誤,該批評時要批評,要讓孩子習慣接受批評,習慣認識錯誤,并使孩子形成有錯就改的良好習慣。 (2)教給孩子正確對待困難的態度,當孩子面對困難時應該教會他如何解決,而不是替孩子去解決困難。 (3)使孩子形成良好的抗挫能力,如當孩子生病時,該鼓勵他戰勝疾病,讓他接受這一最好的挫折教育。 (4)還給孩子一片自由的天地,不要讓孩子遠離集體,要讓他到小伙伴中去,和他們一起融入集體。 (5)父母的教育關心要得法,要盡可能多回家來看望孩子或者經常打電話給孩子,多關心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并對孩子取得的每一點微小進步及時肯定,這樣能讓孩子感到父母在千里之外的關心和呵護。
另外,家長還可以充分利用“結對子”、“心理咨詢法”、“主題隊會法”等,幫助留守兒童確立自信、自強的信念,使其能融入集體,體會與人交往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