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把臨界知識真正應用起來,解決知行合一的問題?答案就是刻意練習。刻意練習我們學到的臨界知識,是我們真正掌握它的關鍵。所謂刻意練習,不是說我們像做練習題一樣,對同類問題不停地記憶。恰恰相反,刻意練習至少有兩方面的重復:第一,在不同的場景中,重復應用同一個臨界知識;第二,在不同的時間里,重復應用同一個臨界知識。
借助外部資源掌握臨界知識
萬維鋼的《精英日課》充滿了理性的分析和思考。這些理性思考往往是按照“給出一個問題場景+一個解決方案+背后理性思考”的方式展開的。這簡直就是訓練發現臨界知識和對臨界知識在不同場景中應用的天然訓練場+高考習題集(黃岡卷)。所以,有類似《精英日課》這樣的外部資源支持我們學習臨界知識,對我們的學習效率有很大的提升。
刻意練習掌握臨界知識
刻意練習必須關注兩點:1.抓住問題的本質進行訓練;2.大量的持續練習
很多人并不在“更好的心理表征”這個本質上進行探索,努力的過程就事倍功半。只有抓住問題表征進行練習,才能在相同的時間里比別人成長得更快。
我們總覺得每個成功人士背后都有一條捷徑,殊不知,外表看起來的光鮮,背后都是持續刻意的練習。過去幾年來,作者每天堅持1-3小時的反思晨修,再加上每天高強度的思考和閱讀,才一點點地挖掘出自己看問題的能力,讓自己越來越容易直指要害,反思問題才能讓別人覺得深刻。認知能力提升的背后,偷不得一點懶。
臨界知識與預見性認知
學習知識的終極目的無非三個:解釋問題、解決問題和預測問題。上文提到了很多臨界知識解釋和解決問題的場景;實際上,掌握臨界知識,對提升我們對未來的預測能力更重要。
兩個認知習慣阻礙著我們獲得預見性認知,那就是:應激性反應和單因果思考反思。
在我們面對復雜的情況、本需要三思而后行的時候在,這種應激的反應方式卻讓我們不由自主地做出簡單反應,喪失了全面思考的能力,而這種對單個事件本身做出反應的方式,進一步影響我們生活中的其他決策,逐步促使我們形成了單因果的思考方式。換句話說,我們在考慮得失時,很容易陷入細節的問題或表象的問題里。
與應激性反應相對應的是結構性反應。所謂結構性反應,是指我們在做選擇時,不僅要根據接觸到的現象做出反應,還要思考導致這個現象的系統結構是什么。結構是指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看作一個系統,而任何一個心態,都有多個元素組成,這些系統組成元素之間的關系形成了結構。單因果思考是對問題本身做出反應;而系統化思考,是將問題背后的推動因素納入一個整體進行思考。
對問題的預見性認知=影響問題發展的結構(基礎規律)+獲得具體信息的數量與質量。預見性認知的資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對問題的界定:我們面臨的問題究竟是什么。人們對問題的解釋大致分為三個層次:現象解釋、技術規律解釋和通用規律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