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帶孩子回爺爺奶奶家,在公交車上看到這樣一件事:
一個七八歲的孩子睡過站了,猛然醒來,告訴乘務員他坐過站了,然后就埋怨他們沒有叫他。司機擔心孩子會找不到路,就把他給送了回去。
到地方的時候,孩子的爸爸叉著腰,一臉憤怒地看著司機,嘴里罵罵咧咧:大概意思是怎么讓孩子坐過站了,然后還數落司機耽誤了一車人的時間巴拉巴拉……
說實話,當時真有種風中凌亂的感覺:爸爸覺得孩子坐過站都是司機的錯,而孩子覺得自己坐過站是別人沒叫他,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
想起之前看過的一條新聞,一個孩子坐電梯的時候,一個飛腳把電梯門就給踹飛了。
事后,物業要求孩子的父母賠錢換電梯,孩子媽媽竟把孩子踢電梯門的視頻發到了業主群里,并表示:兒子腳都沒伸直門就飛了,這質量太差!大家都應該感謝自己的兒子發現了安全隱患。
該樓一位業主表示:這小孩就我隔壁的,每天都要對那門踢幾腳!我都說了好幾次了,他總對我說:王叔叔,我又不是你兒子,你管不著!
看到孩子父母的反應,我就很理解孩子的言行了。
教育專家小巫說:孩子的任何行為都是正常的,無論他們的行為在我們看來多么荒謬,都是孩子對周圍環境的一種正常反應。孩子的狀態往往是成年人內心狀態的鏡像,成年人內心是什么樣子,孩子就會是什么樣子。
就像那個自己坐過站反而責怪別人的孩子,那個踹飛電梯門的孩子,反觀他們的父母,其實也是一樣的言行,都在指責別人,孩子只不過有樣學樣而已。
神經科學上有個“鏡像神經元”的概念,科學家認為,人類的認知能力和模仿能力都是建立在鏡像神經元基礎之上的。
鏡像神經元能夠像編代碼一樣把特定行為模式儲存起來,可以讓我們不假思索的執行基本動作,也可以讓我們在觀察別人的行為時,把他人的行為重現出來。
孩子在幼年時期,跟父母最親近,相處的時間也最長,他們的大腦神經元系統就會對父母的行為,包括聲音、動作、表情和思考方式等進行模仿、理解、采納和復制,然后內化成自己的行為。
知乎上有個作者說:爸媽在自己很小的時候,就喜歡和自己哭窮,以至于很長時間里,她都覺得家里就要揭不開鍋了。
直到有一天,媽媽突然和她說家里買了新房,她才知道原來家里并沒有很窮。
可是住進新房以后,父母還是不斷和她哭窮,說自己多么辛苦啊巴拉巴拉……
作者說,在父母哭窮聲中長大的自己,活的壓抑而又痛苦,總覺得自己就是一個累贅,會給其他人帶來負擔。
長大后,她交往過一個男朋友,有一次,男友請她吃飯,她說“這杯西瓜汁真好喝”,男友隨口答道:“當然了,15塊錢一杯呢”。
她說,自己下意識的以為男友是在計較請她吃飯的錢,憤而甩出錢包……
她說,在父母這樣的養育下,我覺得自己根本就不配擁有這世間所有美好的東西。
從神經鏡像元這個概念也能看出,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重要性,因為孩子小的時候是不懂得分辨對錯的,更多的是在模仿和復制父母的行為,即便成年后,深刻在骨子里的行事方式也會成為他最自然的選擇。
一如知乎這位作者一樣,雖然已經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但下一次還是會不自覺的就做出相似的動作。
前段時間,知名物理學家霍金去世了。
很多人感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離開了,但其實很多人都忽略了他的父親身份。
他有3個孩子,雖然因為身體原因,他對孩子的教育做的并不多,但他們每一個都很優秀:女兒是英國優秀的兒童小說作家,拿過科普小說大獎;大兒子是微軟公司總部工程師;小兒子在英國樂高市場部身居要職。
霍金一生受盡病痛折磨,在20多歲初為人父之時,他就已經患上了漸凍癥,后來連說話都要靠“儀器”,但是他卻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堅強的活著,努力地的工作。
我想,正是霍金對生活的這份熱愛和直面困難的勇氣,給了他的3個孩子最有力量的精神引領,所以他們都成長的很好。
寒門逆襲的哈佛博士何江,在節目《兒行千里》里,講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
他出生在湖南一個農民家庭,父母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但他們堅信知識的力量,從小就鼓勵他們兄弟倆讀書。
雖然家里很窮,但為了不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父母沒有外出打工,而是守著土坯房陪伴在兩個孩子身邊。
父親每天不管干活多累,都會堅持給孩子講一些勵志的睡前故事,鼓勵孩子好好學習。
母親也不似村里的婦女們常常聚在一起閑聊,更多的時候是陪著兩個孩子學習,并且也真的是在學習 ,她要求兩個兒子把課堂知識講給自己聽,遇到不懂的還會和兩個孩子討論。
父親還立下規矩:每天都要堅持閱讀。
何江說,正是家庭在自己成長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滋潤,他才能一直堅持自己的夢想。否則,他現在大概就和村里的小伙伴一樣,就是一個漂泊在外的打工仔。
是的,父母的言行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而父母的言行里,也藏著一個孩子未來的模樣。
不管是霍金的3個孩子,還是何江兄弟倆,他們如今的成就,自然是離不開自身的努力,但來自父母的榜樣更是他們源源不斷往前沖的力量。
因為父母的言行一直在告訴他們:生活中的強者從來都是那些不向命運低頭,也不放棄自我的人,所以他們能鼓起勇氣勇敢前行。
托樂斯泰說過: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
有個朋友說 ,以前兒子很愛玩手機,自己想盡辦法也無濟于事。后來,她開了一個公眾號開始寫作,因為寫作的緣故,她拋開了手機開始看書。
不久之后,她發現之前讓自己發愁的兒子玩手機的行為竟然漸漸減少了,兒子還學著她的樣子翻出了久違的繪本,讓她感慨不已。
她說,原來我費盡心思求而不得,卻不知這把鑰匙就在我自己手上。以前我就總是當著孩子的面玩手機不停歇,卻還要求孩子不玩,實在霸道。
董卿說: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那你就先讓自己成為那樣的人。
誰說不是呢?
有個教授家的孩子很愛看書,朋友問他是怎么培養的,教授說也沒有培養,只是自己愛看書,家里書也多,孩子也就跟著看了。
是啊,孩子就像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映射著父母的一言一行。你怎樣,你的孩子就怎樣。
要培養一個好孩子,父母就一定要謹言慎行,處處做孩子的表率,因為孩子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行為,其實都是在你教育的影響下結出的果實。
我想,于孩子而言,最好的教育不是給他買800萬的學區房 ,也不是帶他周游世界,而是爸爸媽媽從未放棄努力前行。
我相信,父母和子女之間,最好的陪伴方式就是牽著彼此的手,共同前行,彼此都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