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廬初
01
今年暑假,我一直待在家里,沒有出過門。我站在池塘邊上,想起以前暑假,朋友們各自都回了家。我們會約出來,一起吃飯聊天,或者去什么地方游玩。
可是,隨著時間的變化,我們能夠聚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了。
他們有的在大學里,做著自己的事;有的早已找好暑假工,在積累社會經驗;還有我童年的伙伴們,要么去當兵還沒回來,要么還在打工賺錢。而我今年,選擇待在家里,幫家里干點農活。
其實,每次回家過年,我們是一定會出來聚的。不過,跟我童年好友卻很少見面,一是因為自己變懶了,二是因為不知道怎么跟他們聊天。我跟他們的生活,從初中開始,早已不一樣了。我上了高中,考上了大學。他們初中就輟學打工,踏入社會也四、五年了。
每次去他們家中閑聊,可以聊的話題少之又少,唯一還能讓我們產生聯系的,就是我們童年的友誼了。我無法體會他們打工的感受,他們也無法理解我的生活。
比起普通的閑聊,我更喜歡跟人深度對話,談一下各自的價值觀,而不是只簡單的聊聊天。
可惜,在當今社會,我們會發現,想要跟人產生感情鏈接,越來越困難。以至于我們都感嘆:越長大,越孤單。
我曾看到一篇關于社交的文章,說社交分兩種,一種是功利型社交,另一種是情感型社交。其中,情感型社交是指為了獲得情感聯結與情感體驗,打發無聊,或是有共同的興趣等而產生的社交行為。
而我們大多數人,缺乏情感型社交,卻一直在進行功利型社交。所以才會有“越長大,越孤單”這種感覺。
02
上大學前,老師跟我們說,在大學我們會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上了大學后,我們四處交友,卻發現很難找到一個交心朋友。
因為我們都是想發展人脈,很少說去發展成親密朋友。于是,我們內心越發孤獨,深夜里我們會有“找不到人訴說煩惱”的痛苦。我們會想,在這個世界上,怕是再也找不到能夠理解我們的人了。
每次想到這個,我們不免感到悲哀,同時孤獨感也會向我們襲來。
我們開始變得封閉,我們選擇默默承擔一切,把悲傷留給自己,用微笑來示人。我們會熱情的跟人打招呼,表現出一副開心的模樣。
我們假裝過得瀟灑快活,似乎什么都無法動搖我們。可深夜里我們依然被孤獨重重包圍。
我們不敢輕易敞開心扉,因為害怕受傷,或是怕得不到回應。我們長大了,不再那么無憂無慮。不知不覺間,我們也都披上一件帶刺的外衣,在避免自己受傷的同時,也阻止了別人向我們靠近。
當我明白這些后,我嘗試著接受這個事實。與此同時,在我心里,愈發明白了朋友的珍貴,也更珍惜朋友間的情誼。
03
當然,友誼也并不會一成不變,它是隨時間動態變化的,我們所能做的只是盡量維護它。
我初三時,遇到了我認為,最能理解我的朋友。我和他在同一宿舍,每天都聊共同的興趣愛好。我以前從未和他人說過的事,都跟他進行分享。那時,我想我們會是這輩子最好的朋友。
可惜,中考過后,我們去了不同的高中。我在一中,他在三中。我也是在上高中后,內心變得敏感,也第一次嘗到了孤獨的滋味。我心中常有千言萬語,卻發現無一人可說。
我迫不及待想要跟他講述我的煩惱,打電話給他后,卻只得到了“不要想太多”的回答。
那一秒,我忽然很難過。我知道,可能以后我有什么煩惱,是不會找他說了。
其實,我最難受的是,我想說我的心事,你卻還沒聽完就打斷了我。我多想說,至少請你聽我把話說完,好不好?可是我并沒有說出這句話。
雖然我現在跟他依然是好朋友,但是有些心事也不會跟他多說了。不過,隨著自己在大學里,閱讀的書籍越多,思考的越多,我忽然能理解他了。
也許,他也有自己的煩惱,只是不愿說出來,怕讓別人覺得小孩子氣,怎么這點事都承受不了,畢竟我一直覺得他比我成熟。而當時的我并沒有意識到這回事,只是單純的難受。
幸好,現在的我明白,以后這種錯誤不會再犯,會盡量維護好我和朋友的感情。以后,我們能交到的朋友,或許會越來越少,但是我們也不必太絕望。我們要相信,我們總會找到出口的。
像我,現在越來越對文字情有獨鐘。我會把我的憂慮、孤獨、煩惱和寂寞,全部訴諸于筆下,用文字去表達我的內心,從而與自己對話。因為文字,我變得更了解自己,也慢慢學會去尋找問題的根源,盡力去彌補自身缺陷。也正因為這樣,讓我知道了有一群跟我同樣愛好文字的人。
04
我以前一直以為,朋友應該是能隨時談天說地的。現在想來,是我之前過于狹隘,且喜歡以自我為中心。
我知道我的朋友們,他們都在忙自己的事,正在為自己的目標而努力。我也為他們感到開心和自豪。
偶爾可以和他們聊個天,互相調侃,這本身就是一種幸福。當我們閑暇時,能夠想起對方,并去問候一下,這就足夠了。
因為他們的存在,也讓我知道,即使我在異鄉,但只要有他們在,我就不會一直孤獨。我和他們都在朝著自己的路,奮力向前奔跑。
我知道,當我累了的時候,他們會伸出雙手,會給予我力量,好讓我繼續前行。
因為有他們在,我就不會再害怕孤獨,也更有勇氣在面對大BOSS時“拔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