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于疫情原因孩子沒有上學,在家上網課,再加上天氣熱,平時到下午4點以后,小區樓下特別多,小孩大小不一。
有三五歲的,也有六七歲到10來歲的,他們各自隨機組成游戲戰隊,組成一個小的團體,找一個合適的游戲名字,講好規則就開始玩起來了。
我兒子身體長得比較壯實,他都不想跟他的同齡人一起玩,因為覺得同齡的人太小了有些弱,所以他要尋求更強的玩伴,尋求更刺激的那種快樂感。
最近他們玩的一款比較上癮的游戲,名字叫“鬼抓人”,一個小孩扮演“鬼”,其他的都是“人”,然后扮演鬼的這個小孩到處的抓他們,抓住誰誰就變成“鬼”,然后一次輪流再抓其他人,就這樣一直抓下去。
在他們的小團體中,我兒子是身高最小的,也是年齡最小的,所以有一定的劣勢,其他伙伴都指向他,讓他扮演了抓人的“鬼”。
兒子欣然的接受了,就開始抓起來了,其他伙伴都非常快速敏捷的躲閃,他圍著滑滑梯跑好幾圈,連一個人影都沒抓住,因為參與游戲的人有七八個,他的目標也不一致,本身馬上要抓住的,結果其他人在后面扮鬼臉,打口哨來吸引他的注意力。
在我看來相當于一群人在挑逗一個“小猴子”,所有人都在分散他的注意力,抓來抓去到最后誰也抓不住,還累得夠嗆。
抓了好久,兒子有點灰心喪氣了,其他同伴上去有拍他屁股的,有拍他腦袋的,各種惡作劇的又開始上了。
兒子玩的意愿和興趣越來越弱,都想退出了,最后他說:“我不玩了,你們玩吧”。
其他伙伴則不依不饒的說:“你這小孩,怎么這么弱,抓不住就放棄,你玩不起是吧?你也太慫包了吧。”
各種惡言惡語開始攻擊,兒子又被激怒了,這種激將法對他來說挺管用的,所以他很違背自己的意愿,又開始抓起來了,但臉上沒有絲毫的笑容,只是眼睛里有些淚花在打轉,但還強忍著抓,邊跑邊說:“我要抓住你,讓你說我玩不起,誰說玩不起我就抓誰。”
就這樣抓了老半天還是被人戲弄,當“小猴子”耍,最終還是沒有抓住
這讓我不禁想起有些孩子結伴玩耍的時候,他會用這種人身攻擊或者激將法來激將其他孩子。
比如站在一個很高的臺子上,有個大孩子他的身高能力可以安全的跳下去。但對于比他小的孩子身高能力達不到的情況下,也會“逼著”讓他跳:“我都跳下去了,你為什么跳不下來,你跳不下來我們就不跟你玩了,你就是一個膽小鬼”。
孩子在這樣催促和慫恿下,都會做出“酒壯慫人膽”的舉動。“我”跳下去就會證明我不是膽小鬼,孩子也會忽略了自己的能力,甚至強忍著那種懼怕,做出不符合年齡和他能力的事情。
最終跳下去的結果就是腿摔斷了或者摔傷了,或者身體某一個部位摔疼痛了,與其這樣又何苦了,何必中了他們的這種“計謀”呢?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到了夏季有些孩子會結伴一起去小河邊游泳,有的可以下水,有的不敢下。
一群人,同樣用這種方式把不敢下水的人最后慫恿催促下水,最終會有各種危險的結果,有被水淹死的,有被人搶救的……
這讓我不禁想到,在孩子還沒有自己的判斷力之前,或者自己的孩子容易被人蠱惑或慫恿的情況下,不管他感覺自己“長大”了,大人也要跟著把一些必要的生活常識、知識要告訴他,讓他學會分析和判斷,什么是危險的,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不要逞別人口中一時的英雄而白白傷害了自己。
這就是為什么孩子太小,不能單獨一個去樓下玩的原因。
還有一次我兒子跟一個比他大四歲的孩子玩耍,因為哪個小孩平時家里人看管的比較嚴,下來玩的次數比較少。玩起游戲來下手比較重,過來使勁的拍我兒子的后背,我都聽見“啪啪”的響了,他用這種方式打招呼做游戲。兒子疼的都跑一邊去了,跑過來說:“他下手太重了,打的他后背疼。”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下手沒輕沒重的呢?因為這樣的孩子平日里缺少社交,玩游戲的次數也少,不會換位思考對疼痛的感知比較弱。
但對比他小的孩子來說,每一個都是硬生生的巴掌。
他所謂的玩是建立在傷害別人痛苦之上的,所以玩的時候要分場、朋友以及游戲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