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嘉欣的孩子李小明今年小六了,快小升初了,別人家的娃天天奧數、英語、閱讀名著,全力沖刺市重點初中。
可小明同學像沒事人一樣,每天除了按部就班地完成學校那點減負減得都差不多等于放羊的作業之外,就一頭扎入手機游戲中玩得不亦樂乎,時常還廢寢忘食。
尤其不愛看書,什么書都不愛看,說看書就頭疼,包括以前我們愛看的西游記連環畫都不愛看。
打罵也不管用,都成老油條了。逼緊了,拿離家出走威脅嘉欣。
嘉欣說,有的時候看著吃飯都拿著個手機的兒子,真是生無可戀,內心很無奈:想當年的文藝女青年,咋生了一個這么不愛看書的孩子!
她也請教了好多過來人,包括當老師的,甚至不乏兒童教育專家,建議不外乎以下幾種套路:
1.探尋原因。
先了解孩子為什么不愛看書的原因,可能是孩子的問題,比如孩子識字量少覺得閱讀難;也可能是家長的原因,家長觀念錯誤,總是強迫孩子讀書,導致孩子有逆反心理。
通過聆聽和觀察找到癥結所在,再采取辦法。比如父母自己要習慣閱讀,給他們一個讀書的環境,吸引他們靜心閱讀,或者先找到他們感興趣的書慢慢引導。
2.培養興趣。
先讓孩子感到讀書的樂趣。
如果家長讓他看的那些書是他不喜歡的,不僅他不會看,還會傷害讀書的興趣。
先從他喜歡的內容開始,可以讓他自主選擇,然后告訴他其他的書籍也非常好,慢慢引導他去讀其他書籍。(嘉欣說:什么書都不喜歡讀。)
3.引導方法。
如果就是不喜歡讀紙書,可以看電子版的,或者聽書。有的小孩就是聽覺型的,愛聽不愛看。
有人還支了一招:從小為了讓孩子愛上讀書,每天總是裝模作樣地拿著書閱讀,同時,把家里的電視、電腦、手機全部關起來,孩子沒什么事做,日子久了,他們也只好跟著讀書,從而愛上了閱讀。
4.明確意義。
(1)孩子可能不知道為什么要讀書,不知道讀書對他有什么好處,所以覺得讀書非常枯燥乏味、辛苦費力。
讀書的目的是增長見聞、開啟智慧,還有培養能力。
(2)讓孩子知道不愛讀書的壞處。可以舉誰不讀書的例子,誰讀書好的例子,讓孩子明白不讀書后果很嚴重。(嘉欣說:孩子根本不care。)
(3)先看他的理想是什么?比如,多看書,可以越來越聰明,越來越愛學習,長大了做一個科學家。
(嘉欣說:這些對今天的孩子無用了。孩子的理想就是不上學,可以全天玩游戲。)
5.休克療法。
不管他,讓孩子徹底玩個夠,直玩到眼睛疼、玩到吐。
(嘉欣心里嘀咕:這位自學心理學真不靠譜啊,孩子現在就是這種狀態,再玩下去,小升初就廢了。
再說也不能以犧牲孩子健康做代價啊!)
除了休克療法,別的建議嘉欣一一試驗,幾個月過去了,小明同學死活還是不愿意讀,甚至揚言:
媽媽,你別逼我了,我天生就不是讀書的料,游戲就是我的生命,不玩游戲我沒法活,再逼我就跳樓了……
嘉欣還能怎么著,真心知道了絕望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有一天,心如死灰的嘉欣在一個媽媽群看到有人轉發了一篇公眾號文章:如何明白孩子的心?
百無聊賴地隨手點開瞅了一眼,直覺很有新意,好像與一般的方法不一樣,或許孩子還有點希望,于是找到了文章的作者王教授。
王教授邀請嘉欣進入三視角學習微信群,并經過嘉欣的同意,以小明同學為案例,在微信課堂里一起討論了一個晚上:
上面那些方法都是根深蒂固的二元思維。大家應該跳出二元思維,試試用對比(本質)、變化(例顯)、分布(聯系)的三視角思維想想。
于是,大家紛紛腦洞大開:
1.讓他玩,看能否從游戲中切入書。比如玩一個游戲,看一個相應的故事。因為一些游戲就是從書中改編的故事。
2.不愿讀書只是現象,本質是沒有從中獲得真善美的體驗。
讓孩子獲得真善美的體驗的方法有很多,閱讀紙質書只是其中一種。
可以先從孩子喜歡的,比如某個類型的電影、電視游戲入手,孩子獲得美的體驗后,再找同名稱的書讓其獲得好的體驗,以后慢慢就從孩子感興趣的游戲的書籍開始閱讀,并且在閱讀形式上可以多樣化引導,配合激勵手段。
(嘉欣說:但是有些游戲沒有書。咋辦?)
3.從意志入手,完成少量閱讀任務就可以玩游戲。
4.給孩子找到游戲好玩、讀書有趣的共同點,打通這個關節,比如買游戲玩法的書。
5.讀書與玩游戲是可以關聯起來的,也就是說,讀書可以=玩游戲。游戲就是從書中出來的故事。
我們不能把讀書=不玩游戲,或者玩游戲=不讀書。
其關鍵就在于如何把讀書與玩游戲通過三視角分析找到相通之處。
所謂寓教于玩,或者說學中玩,玩中學。一個孩子如果只喜歡玩游戲,那我們的方法就是如何去有效引導孩子玩游戲的內容和方式。
對沉迷游戲的,給孩子玩游戲提更高的要求,比如給他任務,要他配文字解說,還可以鍛煉寫作!
也可以要孩子分析游戲的三視角結構。通過提問或寫作的方式,利用游戲來鍛煉孩子的分析能力、表達能力、認知能力。
6.設計恰當的游戲,把希望孩子學習的內容用游戲來呈現,比如在游戲中加入操作說明、技巧分析、歷史故事的閱讀,一點點推進,把握住孩子玩游戲想要玩好的心理。
看書的目的或者說本質是為了孩子學習知識,如果只愿意玩游戲,不看書,那我們可以讓孩子在玩游戲中學習知識,一樣達到了學習知識的目的。
重在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來。
8.閱讀那些編寫游戲的書,那么游戲里的角色和場景都可以讓孩子自己安排和創作。
……
王老師最后總結:
你們還沒有找到用三視角解決游戲迷的具體方法。
1.首先,要正確看待游戲。
玩游戲就罪大惡極嗎?就令人恐慌嗎?
爺爺輩是和書籍和報紙一起成長的,父輩是和電影、小說、音樂一起成長的。到了孩子這一代里,就是和游戲一起成長。
隨著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的快速發展,將來,游戲不僅影響孩子,甚至能改變世界的!
再說了,一個孩子能夠這么投入地鉆研、操練一項技能,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最可悲的就是一個人包括有的孩子已經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了,這樣可以說就是行尸走肉。
現在的不少游戲制作很精良,已經遠超一般的電影了。比如文明、生化奇兵系列,比如塔羅斯法則,后者融合了人們對未來人工智能的想象和滅世后新紀元的想象。
好的游戲不僅僅畫面美,音樂動聽,情節精彩,想象力豐富,有宏大的世界觀和積極向上的價值觀,讓人有成就感、榮譽感、團隊感,整體還非常和諧,既有統一性,又有無限的變化性,非常美,是一個很美的三視角過程結構。
游戲也是設計者和游戲者之間的三視角碰撞,之后達成某種程度的共鳴。
未來諾貝爾文學獎有可能會發給游戲或者腳本創作者。現在不少優秀的游戲比電影小說強太多太多了。
電影有體驗,無參與,但是游戲有體驗,也有參與。
另外,哲學家胡賽爾說:人生如戲。
現在教育界、培訓界也越來越意識到游戲的重要性,開始強調游戲思維,一些學校、企業、軍隊已經廣泛運用游戲來進行學習和技能培訓。
我自己也設計過數學學習軟件。
2.讀書的本質是什么?
讀書的本質與作者理性、情感、意志的交流,是兩顆心的碰撞,以此加深對書所論及的萬事萬物萬理的三視角的結構,目的是對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孩子不喜歡閱讀,喜歡游戲,是因為他沒有從閱讀中體會到真善美的感覺,沒有人引導他,如果他從那個游戲中能夠體會真善美,那他同樣也可以從閱讀中得到真善美的滿足,這樣就會愛上閱讀。
3.要找游戲和讀書的三視角共同點。
讀書乏味的原因是什么?游戲令人著迷的關鍵在哪里?
找到兩者之間的共同點,書本不能一下子抓住孩子的心,那家長就要和孩子一起玩游戲,嘗試和孩子通過玩游戲,引導孩子將游戲的過程寫出自己的體會感想,讓孩子體味到游戲也是一種學習樂趣,讓他在寫游戲故事中找到快感,再引導到讀書上。
(1)可以一起陪同孩子玩游戲,體驗游戲的魅力。
有位家長就是讓孩子給她講解游戲,每天講一點點,同時把講的整理成文章,結果孩子寫著寫著,發覺像毒品一樣的游戲也不過如此嗎?游戲的魔力慢慢就失去了。
正如哲學家斯賓諾莎所言:一旦我們對某種激情形成了清楚的認識,這種激情也就不再是激情了。
就像把鮮花的美一深入剖析,美感就減少了很多。
游戲的過程實質也是一種了解,游戲也是人生,人生也是游戲,總結完了,人生也就完了。
做任何事情的驅動力就是對真善美的追求,一旦找到,寫下來,就是結尾。
(2)家長要與孩子共享,然后才能引導孩子寫下來。
這是管理三視角的分布視角:同在。
我就是引導我兒子寫游戲文章,寫到一定數量,可以集結成書。
學會用三視角寫書,比起讀一本別人寫的書,是不是更好啊!?書都會寫了,還不會讀書嗎?
他還自己錄游戲講解視頻,他專門有一個錄像機,自己制作,放在youtube上,這就是創作啊!同時還操練了標準英文。
他玩游戲的目的不一樣了,從單純的消費者變成了生產者,從娛樂變成了學習和創作。
可謂一舉三得:既鍛煉了表達、寫作、英語能力,二來與家長的關系更像朋友了,三來基本沒有游戲的沉迷感,幾乎就當做是一種學習和工作。
(3)如果孩子的學習一旦變得像游戲一樣有趣、主動、有創造性,將效率倍增,甚至都不需要輔導。
我們三視角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導一年,然后自主探索性學習,再也不用上輔導班!
現在嘉欣知道如何做了吧?
嘉欣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光亮,于是又鼓起信心準備回家嘗試一下。
一個月后,嘉欣驚喜地說:剛開始我問孩子,這游戲到底有什么好玩的?媽媽也想試一試。
小明很興奮地給我講解游戲如何好玩,怎樣玩……
于是我和孩子一起玩,我也差點上癮了,確實好玩,所以也能理解孩子為什么像著魔一樣癡迷了。
后來我讓他每天講講游戲,今天遇到了哪些關口,用了什么技巧,有什么收獲和進步,也幫媽媽分析一下成敗得失,同時用訊飛輸入法轉換成文字,他的作文水平也提高了……
再后來,讓他學做游戲直播,他興趣盎然,好像直播比游戲本身更有意思一樣。突然有一天,他說想看一些歷史方面的書,了解一下貂蟬、項羽的故事……
現在已經越來越愛看書了,游戲偶爾也玩,但已經沒有那么大的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