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為什么我總是忍不住看手機?
等地鐵時,看;
無聊時,看;
和人聊天的間隙,看;
學習久了,起來站一下,刷;
睡覺前,看;
發個朋友圈后,或者是Quora上寫了一個answer后更是看……
簡直比上癮還上癮。
看什么呢?噢,其實大多數情況下只是看看微信,然后看朋友圈。朋友圈看完了?再看看微信好友有沒有發信息。沒有?再看看其他群的聊天吧。看完了?看QQ吧。QQ也沒有?算了,隨便打開個app,繼續無目的地看。
簡直就是吸毒。
我也嘗試以其他方式來阻止這種無任何目的的看。例如限制看朋友圈次數、列出每天必看的公眾號、用看Quora代替看微信來提高英文、嘗試下載一些讀書軟件。
結果,看朋友圈次數根本就限制不了,尤其是自己發了朋友圈之后;看微信公眾號,的確也有落實,但只是時間比較長的時候才做得到,例如坐地鐵,更別說有時選擇文章時還是避免不了的白白浪費時間;看Quora更是如此,這個還要一定的自制力提醒,因為是英文的,更別說看的時候其實還是無數的instant information,只是換成了英文的。
當看完一篇好文章、Quora的好answer時,啊,放松一下——于是又回到無目的的刷微信狀態。
簡直無藥可救。
嚷著沒時間看書,沒時間執行自己的計劃,沒時間定下心來練字,沒時間看一部電影,沒時間上網課,睡眠時間不足,甚至沒時間和家人聊天。時間都去哪了?喏,都被撕成一塊塊碎片,然后貢獻在無目的的看手機上了。
二
我想起了《象與騎象人》所說的
”我們的心,是頭放任的大象,我們的智,是具備掌控能力的騎象人。它們往往意見相左,各行其是,于是,我們離幸福越來越遠……”
和我現在的情況簡直不能再貼切。
心中的“大象”,不喜歡集中精神閱讀、思考,沉溺于即時信息的海洋,看上去似乎總想尋覓點什么,卻又什么都找不到。
而“騎象人”,總想扯住大象,不讓它隨意亂撞,但往往力不從心。
于是,矛盾產生了。
不得不感慨,現在的電子設備、游戲、軟件開發者、商家太懂我們心里“大象”的想法了,簡直把握得游刃有余。大象放任得越多,就越沉溺,結果就是如現在社會所示,上癮般的刷。說什么擔心人工智能掌控社會,啊,從另一個角度講,這狀態難道不是嗎?人類,敗在了自己無法被“騎象人”掌控的“大象”上,完全被電子產品奴役了。
互聯網時代,我們的信息量史無前例地增長,生活也史無前例地便捷,溝通史無前例地便利,知識也史無前例地垂手可得;可是,我們的社會,也史無前例地陷入了焦慮。
通過數據上傳和共享,我們緊緊地連成了一個整體,這數據整體仿佛一塊磁鐵,不斷地吸引著我們粘到上面,然后欲罷不能。我們身邊的刺激源越來越多,我們的神經也越來越習慣于高刺激狀態,越來越難以平靜,越來越麻木。
所以,誰能跳出來讓自己冷靜俯瞰這個“數據磁鐵”,保護好注意力,誰就有控制權,獲得解脫。
三
所以,要怎么做呢?總不能承認這個事實,然后心甘情愿地一天到晚被奴役。
因此,歸根到底就是要協調“象與騎象人”之間的關系。
靠意志力?就像我之前的文章《自律不是長久之計》,意志力不能一直都用,只能在開頭的時候用。書中也說道,阻礙幸福的三個障礙之一就是無能的意志力——“單靠意志力,控制化系統很難打敗自動化系統”。因為控制化系統很快就會疲憊,但自動化系統卻能全年無休地運轉…..
因此,靠意志力,很難達成象和騎象人之間的一致。
那什么是象和騎象人完美配合的狀態呢?書中給出的答案是心理學家希斯贊特米哈伊提出的“心流”。
在心流狀態中,象與騎象人配合的天衣無縫。這是,大部分都是象(自動化過程)處于主導,一路順暢地向前奔跑,而騎象人(有意識的思想)則完全沉浸其中,搜尋問題與機會,協助象順利運作。
這心流狀態,可謂是二者協作的最高境界。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或多或少遇到,例如在聽歌、寫作、攝影等等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
似乎找到重點了,關鍵就是興趣。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大象便會沉浸其中,而做這些事情帶來的成就感也會讓騎象人積極配合。所以,應該做的就是拿自己的興趣,避開刺激源。
所以可以有兩個方面:一是避開刺激源,二是做自己喜歡的并且有益的事。
避開刺激源?很多方法。關掉朋友圈小紅點、關閉通知信息……甚至…關機……太多太多。擔心有人找你?其實沒那么多急事。一天到晚開著信息提醒,或許能避免那發生概率為千分之一的“急事”(而且多數是緊急但不重要的事),但是機會成本卻是發生概率為百分之百的注意力的丟失。
找到自己的愛好,做真正有益的事:看書、學技能、運動,有很多很多,相比起那些爆炸新聞,那些即時信息,這些都是低刺激的事情,可是卻能帶來長遠的收益。但或許一開始,真的要靠意志力來“強迫”自己轉移注意力,而且也盡量做一些能很快看到效果、能給自己帶來樂趣的,例如看自己喜歡的書,等到有所改觀后,再慢慢深入下去。
只是,說再多,也沒有用,道理,象和騎象人都懂。
這場注意力的戰斗,注定是長久的。呵護好注意力吧,周圍很多商家、開發者都在對它垂涎欲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