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的戰拖課程總結

作為一個意識到自己有多年拖延癥,并深受其害病入膏肓的我,決定要找個老中醫治療治療,最近終于如愿以償的見到了醫生,開始了我的治愈之旅。

在戰拖小獅班的第一天,高地清風老師先大概給我們先介紹了戰拖的歷史發展,此處省略一萬字。其中比較核心的是英雄之旅,一般豐富精彩的小說電影都會按照這套發展規律,在千面英雄中有詳細介紹此理論,我們的戰拖也是如此,戰拖就是個人成長的過程,每位戰拖的英雄開始在決定開始戰拖的那一刻起,就從普通世界開始進入非常世界,下面把清風老師繪制的英雄之旅圖放上來。

?????
在課程中,其實最為重要的部分還是關于內部動機的理論,還是很贊同高地清風老師的看法。


在我們開始決定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其實我們的動機很重要,如果是內部動機的行為我們幾乎很難做到拖延,因為我們做這件事的過程是讓我們非常享受的過程,目標往往是附屬的產物;而控制性動機主要是我們不重視過程只重視最后的結果,里面有自控(我們平時所說的毅力)、自我卷入(逃避負罪感,獲得成就感)、證明自己(通過考試或者其他行為證明自己的價值)、條件自尊(依賴于他人的肯定與表揚而產生的自尊)、內部懲罰(自己的最忌的獎勵或者懲罰),這些控制性動機帶給人的東西往往很容易消失,因而在生活中我們需要將控制性動機轉換為自主性動機,這可能也是很大的難點。

在控制性動機這塊,很多時候我覺得自己都處于內投的狀態,可能和從小的教育成長有關系,很多時候自己的價值感來源于外部,而不是自己本身,包括自己的自尊,很多行為并不是處于內部動機,這可能也不是自己愿意去做的本質原因,自主性動機最終還是回歸了人性本身,很多戰拖如果僅僅是基于方法性的戰拖,可能很多時候只是暫時的成效,最終還會反彈,內部動機受到巨大破壞,最終放棄了治療,貼上癌癥的標簽。

表現性目標會讓人以為價值等于能力等于表現。

?,???????

?在任務劃分這一塊,最有效的劃分就是自主性動機、控制性動機這塊,其他的劃分標準可以作為參考。這里說一下反向目標吧,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會發下這樣的誓言“我以后再也不要拖延了”,這樣的誓言其實相當于殺雞取卵的做法,我目前認為有兩點不利之處:一說的過于絕對,這種絕對化的目標本來就很難實現;而是如果內部動機比喻成白菜,拖延比喻成老鼠,我們為了消滅所有的老鼠連白菜也跟著一起沒了,而缺忘記我們的初衷是白菜,降低了內部動機不值得。

在我們垮出邊界的時候可能會受到各種阻力,這些阻力可能來自于我們的父母,或者周圍的人,或者還是我們自己。這里要說一下僵固性心智模式,我覺得自己有點躺槍,先去墻角哭一會兒。

僵固性心智模式的人一般會人為人的發展是固定的,說到把僵固性思維轉換為成長性思維,在簡書上看到了一篇不錯的文章,分享出來:

http://www.lxweimin.com/p/0636fac84617

個人認為后面講到的WOOP思維方式就很有助于將僵固性心智模式轉化成成長性思維模式。

說到我們生活中,很多人會進入的二元論的誤區,包括我自己在內,(比如自己如果任務沒完成,就認為自己能力不行,自己能力不行就認為自己沒有價值,自己沒有價值自己就不喜歡自己)。這樣的二元對立,非黑即白會時長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我們殘忍的這樣不合理的推論磨損了自己的內部動機。

樂觀幻想,一般會讓我們想到從小到大我們被洗腦教唆,什么事情想得越樂觀越好,心想事成,甚至在《秘密》這本書中最具有代表性,我們大腦在樂觀幻想的時候并不能分清楚到底是發生過還是沒發生過,這樣做的弊端很多時候會讓我們大大忽略掉現實可能會遭遇的障礙,太多的幻想與白日夢反而會讓我們距離目標越來越遠,后面講到的WOOP思維方式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里的容器一般指的是我們學習所處的環境,大學的時候,每每聽到我在寢室學習,大家都會呵呵笑了,寢室就是一個多功能的容器,圖書館就是一個功能很單一的容器,學習去圖書館與待在寢室,差距有多大,大家可想而知。很多時候我們管不住自己,很可能是我們周圍的容器太復雜,盡量找功能簡單的容器,去健身房健身,和在家里健身效果不同也是這個道理。

自主動機會因為截至日期。威脅、壓力等等大大降低,這就很好的解釋了,我們的愛好為什么不能當作為一種職業,當愛好作為職業,最后成為一種悲哀,其本質的原因就在于,當愛好成為我們謀生的職業,這些壓力、周期等等都會破壞掉我們的內部動機,愛好可能就不再愛了。

統計這一塊在后面的每日打卡中,我們會有具體的應用。


大多數的戰拖方法可能會傾向于外部調節(勝任+外部懲罰),用獎勵懲罰這些行為去改變拖延癥患者的拖延行為,亦或者內投調節(勝任+關聯+群體認同),可能會有群體監督著我們去完成戰拖,但目前個人認為這些可能會導致最終戰拖的反彈,脫離了內部動機,我們最終會覺得自己不是自己,沒能活出自己;而自主性調節(勝任+關聯+自主),這些或許才能真正讓拖延癥治愈。

補充說說WOOP這種思維方式、沉浸式工作法。

WOOP這種思維方式:

“WOOP” ,即“心理比對”——W(愿望,Wish)→O(結果,Outcome)→O(障礙,Obstacle)→P(計劃,Plan)。

第一個W(愿望,Wish):想想自己的一個愿望(自己在一定時間內可以有能力實現的)。

第二個O(結果,Outcome):可以閉上眼睛冥想想自己愿望實現之后的樣子,自己的感受,可以大概用十來分鐘左右去想象越真切具體越好。

第三個O(障礙,Obstacle):現在回到現實,開始想象自己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障礙,列出來,也可以是障礙下面的障礙。

第四個P(計劃,Plan):用if ...then...的句式,如果我遇到這樣的障礙,我會怎么樣去克服。

可以多用幾個這樣的句式。

多練習WOOP是一種富人的思維模式,特別是里面的OO,我們不能將它反過來,且不要斷掉,不然這樣可能會適得其反,一想到障礙大家就放棄了,而先通過冥想的最大好處就相當于是在趁熱打鐵的時候將我們的熾熱的寶劍迅速冷卻下來。

沉浸工作法:

在這里順便說說沉浸工作法,沉浸工作法是一種簡單易行的短期工作方法。對一些“沒有確定開始時間”的任務(例如常規的書面工作)有奇效,特別適合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人群。

步驟:

找一件你現在就能開始,卻拖延已久的任務。你的任務是:_______

用手機定4個鬧鐘,每15分鐘一個。即:分別設置在15分鐘、30分鐘 、45分鐘和60分鐘后。首次體驗設置4個,平時你可以自定義鬧鐘個數。

啟動任務時,以及每次鬧鐘響起時,默念咒語1:“眼前的15分鐘,我選擇沉浸還是休息?”

如果選擇沉浸,就讓自己專心做這項任務,15分鐘內排除所有外界干擾。

如果選擇休息,就以“非參與”的方式完成15分鐘休息,比如喝水、散步、聽音樂、打電話、閑聊等。不陷入電腦或手機,即是“非參與”。

如果太專心而沒聽到或者忘了鬧鐘,視為自動選擇一次新沉浸。

規則:

每15分鐘一次,每次只考慮眼前的15分鐘。在每個15分鐘的過程里,只需要履行剛剛的選擇。

做決定時,務必只考慮眼前的15分鐘。想象有一條青銅巨龍踩斷了時光河流,世界上只存在眼前的15分鐘。不存在過去,也不存在15分鐘以外的未來。15分鐘后的你,已經不再是現在的你。你有權利不對另一個你指手畫腳。

如果啟動困難,就默念咒語2:“再可怕的任務,我也有能力安全地沉浸1次。”

沉浸的意思是:專心享受一件事,直到完成,或者鬧鐘響起。盡全力避免外界的打擾,比如手機靜音、倒扣,告訴同事或家人你要專心一段時間等。

如果遇到外界干擾,盡量告訴對方:“15分鐘以內我來找你/給你打電話”;如果在沉浸中產生了其他靈感,或想起某件要事,就速記在紙上或記事本程序里,然后繼續沉浸原來的任務。

如果在沉浸中難以堅持,就默念咒語3:“用不了15分鐘,我就有休息的機會了。”

不要在意你的沉浸次數。真正值得你在意的,是你在沉浸中的感受,而次數則絲毫不重要。如果你進入了物我兩忘的狀態,無論長短,請記住它,經常回味它。

說說目前體驗的感受:在課堂上,我們進行了沉浸工作法的具體應用,目前我在沉浸的過程中會忘卻掉扔在一旁的手機,在潛意識中會愈加容易集中起精力,小時候認真學習的感覺又回來了,長大后受各種信息的干擾,做很多事情的時候我們很難再向以前一樣那么的去集中精力了,自己以后能夠多多實踐,更多的應用沉浸法將自己的效率提高。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