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懷孕以來間斷地看了一些孕育、胎教和親子方面的書,也對兒童心理學方面慢慢感興趣起來。看到這本書先是被封面吸引了--我也曾多次想著等生了寶寶,要帶著他/她外出活動,感受純真的天倫之樂。再一個是書名帶來的共鳴--是肚子里的小寶,也讓我知道還有個better me。
關于本書作者:##
本書不同于其他書的一個地方就是有三位作者共同完成此書,分別是賽西?高夫 / 戴維?托馬斯 / 梅麗莎?切瓦特桑,美國著名的三位教育專家。
賽西?高夫,教育學博士,心理輔導師、執業咨詢師,“明日之星”青少年咨詢部主任。
戴維?托馬斯,社會學博士,長期為《家長生活》雜志撰稿,多次受國家級電視臺和電臺邀請擔任嘉賓,現任職于“明日之星”,負責“男性及男孩”咨詢部工作。
梅麗莎?切瓦特桑 ,教育學博士,“明日之星”創始人及執行主任,教授過研究生課程,曾在國內多所社區和學校做專題講座,并受邀在多家美國及加拿大電視臺和電臺擔任嘉賓,其講座在家長、教師以及不同齡段兒童中廣受歡迎。
【書中有多個“明日之星”的案例分析,使得作者的理論更有信服力】
關于本書內容:
書中語言平實,但沒有乏味的教條理論,而是通過一個個故事和案例分享來吸引讀者,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反思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因為整本書不是教家長怎么去教孩子,而是說自我建設,從各方面介紹如何做好父母。
比如在《父母心中的愛與怕》章節中寫到“當今社會,人們往往將工作和機遇置于情感之上,認為快比慢好、多比少好、成績比參與更重要。現在的人相互共處的機會越來越少,家人共享天倫之樂的機會越來越難得,若要人們放慢腳步、聯絡感情可謂是難上加難,更不要說維持一段簡單而純凈的記憶了。”大多數父母都一門心思地指導子女、教授他們技能、糾正他們的過錯,卻忘記了親子關系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與孩子們共享快樂時光,和他們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又如當孩子“淘氣、不聽話”的時候,為之抓狂的父母可以問問自己,到底是因為孩子做錯了事感到沮喪呢,還是本來就比較心煩而擴大化了孩子的不乖表現?因為很多人常常把這兩種情緒搞混淆,這也是為人父母要去改善、成長的地方。
另外很多觀點都說到了讀者心里去了,比如:
養兒育女是一個漫長的旅途,旅途中每一位父母都會體驗兩種情感,有時是因為愛,更多的則是害怕。
父母成長了,就意味著他們能放開手腳去愛孩子, 欣賞孩子,不再糾結于如何做才能讓孩子成功等問題。
做父母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孩子展示長大成人的實質——豐滿、有血有肉的人生。
除了擲地有聲的教育觀點,還有一些可以落地的做法介紹,比如針對孩子睡覺問題。有的親子書上說為了能讓孩子按時入睡,要熄燈、要睡前給孩子洗澡、吃牛奶或做按摩、唱兒歌講故事等,因為沒有實踐過,我也不知道效果是怎樣,而書中對此問題提供的方法是反復提醒,增強心理意識,睡前一個小時說“還有一個小時就要睡了。” 半個小時再提醒一次、二十分鐘、十分鐘、五分鐘等反復提醒,或許一開始提醒的時候,孩子未必在意,但提醒的次數多了,孩子會順著父母的思路去想,到點就很好入睡了。這個方法可以看到巴普洛夫條件反射的影子,但我覺得這個孩子要在能和父母溝通的年齡和水平上。方法簡單但是否易行有效就不知道了,不過以后倒是可以把以上方法結合起來實踐。
本書核心觀點:
①家長要擁有積極學習的心態:做一個理性的主動型家長,不要去改變孩子,要順應孩子的天性和天賦,從孩子的角度看人生、保持童心,積極參與孩子的成長。
②家庭需要規劃核心價值觀:消除孩子的焦慮感和不安全感,傳遞有價值的家庭價值觀念,永遠不要貶低自己的孩子。
③孩子們每個生長階段的需求不一樣:要懂得傾聽、避免情緒化、耐心接納孩子的情緒,陪伴孩子度過每個生長階段。
④獎懲一定要有原則,并且始終如一:堅持始終如一的教育理念,做個有原則有威嚴的父母,培養孩子的價值觀、責任感、紀律性。
⑤夫妻是核心的家庭關系:之所以成為父母,不是要我們去書寫孩子的人生,而是為了凈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養育子女其實也是父母長大的過程、脫胎換骨的過程以及轉變人生的過程。
⑥教導是出于愛而不是害怕:養育兒女是一個漫長的旅途,旅途上每一位父母都會體驗這兩種感情,一舉一動有時是因為愛,更多的則是出于害怕。
寫在后面
做父母是這世界上最難的工作,但是我們都是沒經過培訓就上崗了,我們只能變學邊做,和孩子一起成長,就像這本書的書名一樣“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對于我來說,我將會第一次做寶貝的母親,而寶貝也是第一次做我們的孩子,我們可能都不會完美,但在成長的過程中,愿意與寶貝一起成長,共同遇見better me!
以紀伯倫的《先知》結尾吧: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
屬于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