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在一個叫“土豆的鼴鼠”里發現了這本書《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的三位作者來自美國;寧波大學的陳立和劉華教授翻譯了這本書。
作者簡介如下:
塞西. 高夫,是美國的教育學博士,心理輔導師、執業咨詢師,在明日之星就職;
戴維托馬斯,是社會學博士,長期為《家長生活》雜志撰稿,在明日之星就職;
梅麗莎切瓦特桑,是教育學博士,是“明日之星”創始人、執行主任。
三位作者上班的地方是“明日之星輔導中心”,創辦于1985年,是一所家長咨詢機構,專門針對安歇關注孩子成長有滿腹疑問的家長。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認為,我們的教育往往出自于害怕,而不是愛。因為父母的種種擔心與害怕使家庭教育陷入了誤區:
比如,我們會把自己童年缺少的東西給予孩子,盡管父母都不知道孩子是否真正需要;
孩子們的問題應該盡力讓孩子自己解決,父母最多是個參謀,但是很多父母卻都替孩子們擋住了,孩子們也就失去了成長的機會;
父母不僅僅是要養育孩子,教育孩子,還要享受與孩子在一起的天倫之樂,但很多父母對孩子過于苛刻,導致孩子在心里上離自己越來越遠;
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父母失去理智,大發脾氣,失控,導致讓孩子內心受到驚恐,好像犯了什么大錯。其實,父母錯了,錯就錯了,引導孩子去認識,盡力孩子自己去面對,去經歷一次成長,同時告訴自己孩子在某些方面依然很優秀;
?
我特別喜歡第三章:有怎樣的童年,就會成為怎樣的父母
小時候,家里很窮,而且因為農村重男輕女,我們家只有四個女孩子,很多人欺負我們。所以我一直很自卑,給人放不開的感覺。父母經常因為一些事情發火,而受害的是我們這些孩子。其實,我們現在很理解自己的父母,他們當年也很 辛苦,很無奈。現在在我身上能看到小時候的影子。
一個人的過去雖然會影響他的將來,但不會決定他的將來,也不會決定他的個性,更不會決定他做什么樣的父母。 我非常喜歡這句話,因為我一直在努力,相信自己會變得越來越成熟,越來越自信!做個成熟的家長!
我還特別喜歡第七章:積極參與孩子的成長。
很多家長都費勁心思地教導孩子,傳授技能,糾正錯誤,卻忘記了親子關系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與孩子們共享快樂時光,和他們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我經常見我姐姐在家里告訴孩子好好學習,走親戚了還告誡孩子好好學習。我心想,這不是把孩子從自己身邊推開嗎?走親戚了,就得讓孩子開心開心。
其實,很多家長在無數次嘮叨孩子的時候,孩子內心是很厭煩的,恨不得馬上上大學,趕緊離開。
讓戴維非常佩服的一對父母,在周日早上把早餐定在咖啡廳,這樣孩子就會早起,就會同父母一起去教堂做禮拜。在咖啡廳,在這樣輕松愉悅的場合,父母能與孩子輕松談嚴肅的話題。孩子會開心與父母溝通交流。這樣的父母,確實很用心,也很睿智。
現實生活中,很難見到這樣想辦法與孩子溝通的父母,真地是很為孩子著想。
我作為一個老師,在學校里不敢不會輕易懲罰學生,不愿意給自己找麻煩,或許是為了保飯碗。但是這本書說,不能只講道理,孩子根本不會聽的。不懲罰,孩子就覺得他們是對的,而且助長他們的想法。
這本書,顛覆了教育界一個觀點,就是懲罰孩子,每個年齡階段都有必須堅持的原則與合適的懲罰措施。適度懲罰孩子,讓孩子知道為什么自己錯了,該怎么辦。
所以,我極力推薦此書給家長,給教育界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