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江浙為魚米之鄉富饒之地,是全國的糧倉和錢倉。尤其是京杭大運河開通之后,更是全國的財富和貿易中心。
江浙氣候宜人,沒有東北的嚴寒,西北的干旱,也沒有兩廣的炎熱潮濕。江浙水土更是豐腴,湖泊河流眾多。江蘇的太湖,洪澤湖,高郵湖;杭州的西湖,紹興的東湖還有千島湖,大大小小的湖泊和河流,編織成一張水脈蜘蛛網,滋潤著這片土地。
江浙兩地富饒而有文化沉淀,自古美女出江浙,江浙的美女是智慧與美貌的融合。西施,趙飛燕最為代表。就連到可見的銅錢草,都格外的水靈。家家戶戶的門口都種著些綠植,不怎么打理,都長得郁郁蔥蔥。
有錢有糧,食不厭精 膾不厭細。江浙的菜肴面點格外的精致,帶點甜。西北風沙干旱,靠面食和牛羊肉;東北要靠大魚大肉抵御嚴寒;兩廣物質匱乏,靠海吃海,靠山吃山,基本都是白水煮白切。海鮮也好,雞鴨豬羊也好,煮了切著吃,哪有這個功夫精炒細燴。這點和西北的水煮牛羊有點像,大家都很忙,要趕著下海或者放牧。再沒有東西吃了,逮到什么吃什么,如廣東的蛇廣西的狗云南的蟲子。所以,江浙菜上海菜,都是精致的,在宜人的秋天里,賞著菊花,用著蟹八件,慢慢的品嘗著一只鄱陽湖的大閘蟹。而遙遠的西北,牧民殺了一只羊丟在鍋里,遙遠的廣東,漁民把蝦螃蟹一股腦倒進了鍋里。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理位置決定了氣候,氣候決定了這塊土地的生存模式,生存模式決定了經濟和人文。
三十年河東 三十年河西。中國經濟是一個封閉的經濟體時,農業和河運決定著經濟命脈。而全球貿易開始時,海運開始變得格外重要。因而沿海經濟開始騰飛。當福建廣東的有識之士開始遠航出洋,去東南亞去非洲去美國,江浙的土財主還在忙著修他的拙政園留園。經濟決定地位,南方的功夫茶,白切雞,白灼海鮮開始流行。而江浙兩地的精致偏甜的菜肴,華貴的絲綢,精致園林,就像白居易筆下的那位有些哀怨的商人婦,在江邊用琵琶彈著《霓裳》。/《杭州蘇州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