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I:“無條件養育”孩子是一個我們養孩子的理想,其過程充滿艱辛不易,尤其是孩子表現不佳時。本片段給出了在孩子表現不好、大人止不住想批評時,幾點有效的做法,統稱為“限制批評法”。讓我們有把手地去實踐開無條件養育的理念。第一步:限制批評的次數。應當有這樣一種理念:只要你做到平日里不要動不動就批評孩子,那么孩子就會在你真正覺得很嚴重需要嚴格批評的時候接受你的批評。有一種“邊際遞減效應”理論,第一次吃饅頭覺得非常可口,但是你越吃就會越覺得沒有味道。減少批評的次數,需要我們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隨時覺察自己的批評是否來臨,二是做好批評記錄,直觀批評次數,逐步減少。第二步:限制每次批評的范圍。就是管理學上一個技巧“對事不對人”,這個技巧并不容易,有個說話的方式可以采用,對孩子的行為你可以多這樣說:我看到你(做了什么)……這樣會不會(談影響)……,少這樣說:我覺得(評判孩子)……第三步:限制每次批評的強度。肢體、面部、語音語調,甚至暗暗的一種不快。孩子對大人的情緒非常敏感,更不用說你通過外在直接地表現出來。在批評時,你要留心,你的面部表情或者語調是不是太過了?想想你正在和你的領導說話的那種感覺,也許會幫助到你。第四步:尋求“批評” 的代替。就是針對問題和孩子一起想出解決辦法并引導他實施。當你批評孩子時,孩子是空閑著接受你的負面評價,他手足無措,我們與其致力于讓孩子無地自容,不如幫他起死回生。
A1:我的孩子目前情緒控制能力還沒有得到發現,發起脾氣來跟我小時候一個模子,來氣時,挺著小肚子連哭帶鬧,不發泄完不得安省。因為語言表達還不到位,造成他無法準確表達意圖又很急躁,并且還是有點潔癖、有點完美主義的小家伙。昨天晚上,從八點半開始給他看視頻一邊泡腳,過了九點,知道他按照慣例是要來瞌睡了,所以小心伺候著。一會兒他喊要尿尿了,奶奶拿來尿盆,我幫他站在沙發邊沿上尿,結果,褲子沒有擼好,尿了一些在褲子上還有幾滴滴在沙發上,小家伙來氣了,用手扯著被沾濕的沙發布發脾氣,想要我們把它弄干。我和奶奶也有些挫敗弄濕了他的褲子,同時又要給他重新吹熱新褲子換尿濕的褲子,又要繼續泡腳,又怕他光著屁股感冒加重,都有些急躁了。然后他又著急鬧著要人把沙發弄干,那一時,又叫又跳,真是混亂。我就有點不接納生氣,雖然嘴上平靜地對他說:媽媽講一下,無論什么時候什么情況,我們都不要著急,慢慢來。但給他穿褲子時,下手有點重了,他也又叫又跳。洗腳時,發現他硬硬地翹著腳不往水里去,我就暗暗下了點小力往水里按。后來想想,我的暗暗的作為正是對他的不滿和批評,壓抑住的火氣,其實孩子是知道的。上了床,我給他唱“爸爸媽媽謝謝你”,他就表現出不吃我這一套的意思。
A2:孩子的養育難題每天都在上演,需要爸爸媽媽們的智慧、知識、心胸、涵養,內心的和平健康,以及自身充足的愛。那么,今天,我就來試試本片段所講的這個“限制批評法”。第一步限制批評次數,今天中午會回家,那么從12:00起我就要注意覺察自己的批評感,結合我的實際情況,因為我不太經常直接的語言批評,更多的是呈現一種心中暗暗的不快和不接納,我需要隨時覺察這種情況,讓自己不要陷入無意識的暗暗的被壓抑的不快批評當中去,下午上班數算一下中午有幾次這樣的情況,到晚上統計一下全天情況,持續一周進行。第二步,限制批評范圍。我經常會在批評孩子這種情況的時候說:別著急。那么我是暗指是孩子你在著急,著急是不好的,媽媽和大家都是討厭、不接納著急的人的。我應該提升描述孩子客觀情況這一塊,而不是著急把他定義成一個急躁的人,說:媽媽看到你想要人把桌子馬上弄干凈對嗎?第三步,限制批評強度,每當我感覺情況混亂,在強忍怒火 時,先冷靜一下自己,不要帶著情緒去和孩子相處,孩子會知道的。我會先去陽臺放松一下,或者去頂層吼一嗓子再回來。第四步,尋求批評的替代。說:寶寶想馬上讓媽媽把桌子弄干凈,媽媽有點忙不過來了,你可以從一數到十,數完媽媽就弄干凈了。或者說:寶寶你想把桌子弄干凈對嗎?哇,那太好了,我們一起去水房找抹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