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架上擺放著許多久不翻閱而積塵一片的書,有些時間實在太久了,像閆真的三部曲,那是進入大學買的第一套書,確實是花了大工夫看完的,可惜彼時尚沒有做讀書筆記的好習慣,除了書名,一個角色都不記得,何談情節細節;有些則是受了老師的推薦為買而買,課上課后草草看過幾眼,直到最近讀到師德才發覺這種變相推銷的行為本身就該抵制,如此便給自己不再重讀細讀找了個完美的借口;另有一些就不可同語了,書的扉頁上工工整整貼著一張便簽,寫著自己的名字和購買日期,翻開內頁,頁面邊邊角角有不少折疊的痕跡,間或還夾著簽紙和摘錄的金句,筆跡顏色不盡相同,可以想見這些書多是在手里過過不下三遍的,可惜照舊沒有留下只言片語的讀書筆記。這一類被好生收藏的愛書不止囊括了小說,一本本數過去反倒是散文雜文筆記比較多,比如當年最喜歡的巴金的《隨想集》和《葉靈鳳讀書筆記》,喜歡的理由多到數不過來,最重要的還是因為欽慕他們可以將糾葛不絕的愛恨離愁全部傾瀉在筆下,那是最真實的他們。至今耳熟的依然是巴金在新記里說的話:我知道老是絮絮叨叨,不會討人喜歡,但是有話不說,將骨頭全吞在肚里化掉,我并無這種本領。學語言文學的人書架上少不得這些書,供人消遣的閑書自是避不開,有些思想光點的書也得想方設法留在書架上,留在日程安排上,那都是寶貝。
日生月沉,喜歡的作者和喜歡的書一天天多起來,私心也就膨大了,不僅是想瞧瞧母雞下的蛋,更懷著強烈的八卦心思想透徹了解下蛋的母雞,最好把他們傳記里提及的大小人物都認識一遍。這是個非常耗時耗力的超級工程,在閉門造車之外,就少不了逛逛論壇看看帖子,如果別人的分析能為我所用也是不錯的,但這顯然是低估了不小一批門外漢的求知欲。經常能在論壇上看到各種尋求文學史學答案的貼子,他為什么愛寫鬼故事,是在針砭時弊嗎?他寫的書全部是在拍馬屁啊,為什么還有人喜歡他?這書太深奧了,看不懂,棄了。那本寫得真直白,不怕請喝茶?寫這些文章有用嗎?為什么不直接參軍?那個誰在前線還寫詩歌?而且寫得這么爛!為了宣傳杜撰的吧?看到這些帖子真恨不得自己的眼睛能夠進化出過濾垃圾信息的功能,你們到底希望得到什么?莫非是指望通過一篇兩篇作品的粗讀就妄想畫出他們的肖想?有問題是件好事,古近現當,謎題多如牛毛,個人短短的幾十年能解決一個問題就相當厲害了,這還是極少數術業專攻學有所成的大學者才能完成的艱巨任務,而站在門口抱著本書就自視名家發問青天的小人,你們可有耐性面對著一冊冊文集書信札記端坐一個下午?
不只在一位大家口中聽到過語重心長勸誡年輕人好好讀書的名言警句,但是天底下的書何其多,就算花上一輩子的時光,恐怕連本國的古典文籍也消化不完,盲目讀書不可取,最重要的還是參考自己的興趣所在,但是興趣絕對不是唯一動因。有前人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話聽得人耳朵都起繭了,難道就沒人想過在老師前面加上啟蒙二字?難道知識分子就如此好當?難道他們純粹是靠今朝有明朝無的興趣維系自己和書的關系的?勿論何朝何代,看似最容易躍居高位的知識分子實是相當難做的一種專業,有理想的不計壓力直筆抒懷,有擔當的奢望持中守正端平一碗水,兩樣都沒有的就練出一張嘴皮子防備猛獸一樣防備所有人。令人費解的是,疏途竟也同歸,不管他們的立場如何,不管他們的能力如何,總逃不脫來自各方的怒目街罵,要是火氣難平愈演愈烈,最終也就成了一場你來我往的口水混戰。
知識分子確實招罵,這就像樹上的蜂巢惹人煩一般,嗡嗡嗡地飛來飛去驅也驅不走,但是有誰不愛他們釀造守護的甜膩蜂蜜呢?招人厭的不過是有刺兒的不留心就會蜇人的阻撓人輕易得到蜂蜜的蜜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