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7年9月27日,福州,最高溫度39度。
今天早上上課,大班教學,90多個同學,擠在一個教室里,沒有空調,只有幾個搖搖晃搖的吊扇,嘎吱嘎吱的在頭頂轉著。
同學們分片圍坐在幾個吊扇的下面,手里還拿著薄薄的書本,不停的扇風。各種風聲和嘆息聲混雜在一起,使得教室變的更加悶熱,人感覺更加煩躁。
我打開裝在墻上的搖頭風扇,風還挺大,但是就是吹不到講臺的位置,看來,又是一個擺設。講課才十幾分鐘,就能夠感覺到汗水沿著脖子、流到胸前,穿過內衣,滑過肚皮,滴到腳面上。
課間去打水,一跨出教室,有絲絲的走廊風吹過來,身心都輕松了許多,走廊都比教室涼快。終于熬完四節課,上衣全濕透了,整個人感覺有點虛脫。
中午到食堂吃飯,吃完飯,遇到四個女同學,站在陰涼處,向我打招呼。我問他們怎么不走啊?他們說天太熱了,不想走路回宿舍,在叫快車。我好詫異,校內一點路還要滴滴打車?心想,現在的同學確實是比我們這些老家伙們會享受啊,這點高溫都承受不起,太矯情了。但后來仔細一問,原來有一位女同學不舒服,宿舍離的不算近,烈日當頭,四個人一起走回去怕她中暑,叫輛車無非就是花點錢,但人舒服了。
他們等了一會兒,接單的司機突然說不來了,他們失望的互相看著,一時沒了主意。我說我來送他們,丫頭們剛開始還不好意思,不過在我的堅持下,他們坐上了我的車。還好我把車子停在了一片樹蔭下,車內溫度還不算炙熱,空調兩三分鐘溫度就降了下來,否則也得等十幾分鐘。到家后,還收到了女生們給我的感謝短信。一群可愛的姑娘們。
下午兩點頂著火山巖漿般的烈日送兒子上學后,直接就去了辦公室(單位附屬小學,很近),雖然電梯還沒修好,要爬八層的樓梯,但想著辦公室里的空調,還是爬了上去。
坐在辦公室才一會兒功夫,眼睛犯困,就爬在辦公桌上著瞇了一會兒,腦袋枕在胳膊上,鼻子能夠聞到衣服上面咸咸的汗味。睡了大概有50分鐘,醒來一看時間,又快該接兒子放學了。還沒有舒服多久呢,就又去迎接驕陽了。
小學門前的馬路上白閃閃的泛著耀眼的陽光,家長們都躲在樹蔭下或旁邊高架橋的通道下,很多人手里面拿著培訓班宣傳發的小扇子,互相聊天發牢騷——怎么這么熱呀,今年到底是怎么啦?福州多少年都沒有遇到這樣特殊的天氣了等等。我擠在樹蔭下,東張西望地尋找聊得來的同學媽媽,一些怕曬的媽媽帶著防曬面紗,只露出一雙眼睛,不說話,根本不知道誰是誰。
(二)
福州今年的氣溫太反常了,在北方,現在已經是金秋時節了,秋高氣爽,不冷不熱,一年中最美好的時間。可是福州呢,就是一個大火爐,從五月開始熱,一直持續到現在,今年的9月與眾不同。
看到大家都在嘮叨著異常的烈日,不知怎么的,我竟然有種奇怪的想法——有人說老天爺是公平的,有人說他不公平,但此時此刻,我絕對老天爺是絕對平衡的!就像現在的酷暑天氣,只要是在戶外,沒有人能夠逃脫的了老天的“眷顧”,也沒有人能夠享受到特殊待遇,這時候大家是絕對平等的。
但是,如果有工具可以借助,人們在面對炎熱的時候的就差別非常大。
有人會在家里裝滿空調,一個房間一個,全部打開,24小時使用,享受清涼,不考慮電費;而有的人,則是盡管每個房間都安裝了空調,但也是只開一個,客廳開了,臥室就關掉,臥室的開了,客廳絕對關掉,且開一會關一會,溫度肯定在26度最省電狀態;還有一種則是連空調都不裝,和溫度較勁,抱著“看你能不能把我熱死”的觀念。我呢,屬于第二種,家里空調只開一個,稍微降溫就行了,告訴自己——心靜自然涼,蟄居而處。如果有機會,最好去單位,可以省家里電費。雖然有房有車,但內心深處還是一個非常注重勤儉節約的農村人。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我突然發現自己已經變成了一個沒有活力的人!沒有了業余生活,沒有了社交,沒有了愛好,沒有了所謂的品味,也沒有了當初讀書時的斗志和追求新目標的欲望。
逐漸變成一個不愛收拾自己,穿衣服也不講究,不愛逛街,不愛應酬,很少出去旅游,有點時間就鉆在家里,活在自己小家庭里的人。同時,也因為幾乎沒有大額的花銷支出,面對自己的工資單,還覺得很知足。反正除了吃飯,生活必需品也沒什么花銷,辛苦賺錢有什么意義呢?!
有人說,安于現狀是好事情啊,淡定,自然,不投機鉆營,享受生活。我曾經也這么一直的告訴自己。
但我這十年走過來,我猛然發現,安于現狀就是不思進取,得過且過,為自己的懶惰找借口。我結婚前還算是一個愛唱愛玩的人,現在自己已經把生活過的是枯燥無味,了無生趣,在工作上也是沒有了戰斗力,沒有了競爭力。
每個人都知道,高溫下,空調帶給人的舒適度,但為什么有的家庭不計電費,大手大腳用,而有的家庭斤斤計較的不敢用呢?歸根到底上,還是觀念的問題。賺錢快的,膽子大,風險承受能力強,不害怕花錢,花了再賺;賺錢來的慢,膽子小,風險承受能力弱,寧愿省一點,忍受高溫,也不愿意想方設法改善生活。對于后者來說,也包括之前的我,是很難接受錢是賺來的,而不是省下來的。
不想改變生活現狀,就沒有欲望,也就沒有想辦法賺錢的動力;沒有了賺錢的動力,人也就只能安于現狀;沒有了追求,才會十幾年了,自己的工作生活竟然一直在原地踏步!
為了勤儉節約,我經常要與自己的物質欲望做斗爭,要壓抑自己的物質欲望。可是,一旦心里想要某個東西,就會滿腦子的都是它。一邊是想要擁有的欲望,一邊是勤儉節約,知足常樂的箴言。我究竟該選擇哪一個?面對“傳統美德”,我只能自己慢慢的去扼殺自己的物質欲望,告訴自己物質欲望太罪惡了,不能有這些過分的想法。這個過程中,自己永遠有一種負罪感,怎么又想亂花錢?想想在老家年過花甲扔不停勞作的父母,想想那些淡泊明志的大家,自己為何又要蠢蠢欲動?罪過罪過……
久而久之,自己已經有些抑郁的癥狀。
在自我救贖的過程中,看了一些心理學的書籍才發現,物質欲望這些東西對于每個人來說,本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我們只有以正常的心態去接受它,才能處理好與它的關系,與它斗爭抗拒,只會讓你更加痛苦。
慢慢的,我學會了接受自我,追隨內心的真實感受,原來這些欲望和野心我也可以有,我可以坦然的正大光明的去追求它!
接受了它,也就是真正發自內心的接受了自我,才不會和自己較勁,才能愛上自己,才會愛上生活,追求物質欲望的過程,才是展現自我的新歷程。
我慶幸,我發現了,所以我才又踏上了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