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假設性的話,別回答假設性的問題。這不是在裝什么高深,也不是為了防御自己的弱點,而是因為,你未必了解自己了解得那么清楚透徹。更何況,人還有一些求生的本能,是在你沒有進入那個場景之前無法預料的。
記得梁文道的一篇訪問里說他在學佛,所以他特別怕自己會怕死。也許現在他還不怕,因為在修行和學習,但不知道如果真到那一天了,他會不會怕呢?他特別不希望自己怕。他很希望自己能平靜溫和的面對自己的大限之期。
而且人是在不斷變化的,即使有的人真的很差勁,沒有什么長進,但是作為一個人來說,生活的經驗必然會隨著時間增長的。所以對于一個假設性的問題都是無法那么準確預估的。
就好比,以前你看到一個蟑螂會嚇得跳起來,看到一只老虎會嚇得腳軟。
但若干年后呢?你或許會在看到蟑螂的時候箭步沖上去踩死,看到老虎時撒腿跑。
不在那個當下,你真的無法判斷你的應激反應。
心理學里面講一個概念叫做臨在。意思大概是說,你當下在做什么你就感受什么,享受什么,不要雜念太多。這讓我想起一個很有禪意的故事,有人問老和尚你修道之前和修道之后有什么不同。他說沒有什么不同,人就是每日吃飯、喝茶、掃地。不過以前吃飯想著喝茶,喝茶想著掃地,掃地想著吃飯。修道之后吃飯是吃飯,喝茶是喝茶,掃地是掃地。
做什么的時候就把注意力集中在什么上面,這一點真的需要修行。另一點我相信也非常能夠對這個有幫助的方法就是:坐言起行。如果你想做了,那就做,否則你就會做這想那,不在當下。